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966頁

    對,也包括梁州,雖然目前只有一個漢中郡為周訪所據,但就理論上而言,也算是潼關以西,是他行台執掌之地。

    學校的硬體設備好解決,長安城內本來就有很多空房子,隨便挑幾套相鄰的,前後打通便可。況且裴該還「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那玩意兒原理很簡單,此前他不過三言兩語,大致描述一番,徐渝很快就領著工匠們給搞出來了,與之相比,反倒是改良造紙術難度更大——先用《姓氏志》和《百家姓》開路,隨即便大量印刷五經。

    但是學校的軟體卻比較煩難,最關鍵的——你得先有老師啊。

    其實老師也不是太難找,就目前而言,裴該還不打算搞國民教育,他也沒有那個精神頭兒,教材仍用儒家那一套便可,那麼很多關西士人,也包括舊日官僚,裴該與之相談,覺得毫無才具,唯能死讀書的,就都可以往學校里塞。然而老師一大群,還必須得找一個有本事,有名望,鎮得住場子的老先生來當校長,這事才算四面俱光。

    自然而然地,裴該便想到了董景道。雖說董景道在當世為大儒,真擱到儒學史上,連浪花都翻不起一朵來——裴該前世就幾乎未聞其名——但亂世之中,關西雖大,也就只有他一人差堪任用了。況且據裴嶷所說,董老先生「《三禮》之義,唯尊鄭氏」。  

    其實裴該對於歷朝歷代的儒學派別,並無研究,也不大分得出優劣高下來。他光知道儒自董仲舒為一變,毫無節操地迎合統治階級;到魏晉又一變,化為玄學,也就是沿著董老夫子的神叨叨愈行愈遠;唐儒復歸人事,宋儒化為理學,從此之後,這輛破車就越行越散架,終於徹底固化了國民思想,走向社會的反動面……

    但就同一時期,儒學各派孰高孰下,裴該多半分不出好賴——當然啦,基於對理學的厭惡,他感覺南宋之時,浙學為上,雖說浙學和理學究竟有啥區別,他其實也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

    然而他知道,在這魏晉之際,主要的儒學流派就是王學和鄭學,而且基本上鄭學被王學按在地上摩擦,究其根由,王學的始祖王肅是司馬昭的岳父啊,自然有官方給他撐腰。雖然仍為晉臣,但鑑於原本歷史上西晉之亡和東晉之衰,裴該暗中秉持著一條原則,那就是:凡司馬家提倡的,我就一定要反對,即便表面上不便表示異議,也一定要暗中設法,給他掀個底兒掉!

    因此當初裴嶷推薦董景道,一聽說此乃鄭學大家,裴該便即往顧茅廬,再加上老先生也並不難說話,還給裴該出主意編纂《姓氏志》,則裴該欲用此老久矣。這回為了發展文教事業,再度遣使,盛情相邀,董老先生倒是不再推辭了——教書育人對於士人來說,那可是最光榮的職業啊,孔子不就是以「師」著名的麼?  

    裴該親自出長安城相迎,將董景道接至大司馬府中,盛情款待,並且向老先生詳細介紹了長安城內新建學校的情況。他說目前師資都到位了,打算您一履任,便即公開召生,我的計劃是,不論出身,只要有志向學者,十五以上,四十以下,皆可入學。

    之所以規定年齡,是漢代就有年逾六十,白髮蒼蒼仍為太學生的,裴該覺得這完全是浪費教育資源嘛,那種老幫菜就算學出來了,還能做什麼?我搞教育是為了培養基層官吏,還真不是玩兒慈善啊。

    董景道沉吟道:「不論出身,皆可入學麼?還須加以甄別,以免假意向學及作奸犯科者混雜其中……」

    裴該點頭道:「這是自然……」官學生自然學雜費全免,並且公費住宿,甚至公費吃喝,這些優惠條件一頒布,不知道什麼阿貓阿狗都削尖了腦袋想要擠進來呢,我又哪兒有那麼多的資源可以浪費?

    於是對董景道解釋說:「京師國子學及太學,只召官員子弟,即便漢代太學生,亦由官吏薦舉,某以為,如此則閉了不少士人向學之門,有違夫子『有教無類』之本意也。或雲當使其長吏審核身份,出具憑信,證明向無作奸犯科事,始可入學,但吾恐官吏若存私心,則一郡一縣士人難免蒙屈。

    「因此將審核之權,盡付於先生,有何才具,須作何考試始可入學,入學後當遵學律,而學律如何制定,等等,請先生詳細籌劃,與我相商,以便具體行文。商議既定,條文既具,則無論招收、開革,權在先生,行台絕不掣肘。」  

    說到這裡,裴該微微一笑,打比方說:「譬若某人曾犯國法,既已得赦,則先生若觀其為可造之才,有悔過之意,亦可錄用;設若我家子弟,身入學校而違律,只要證據確鑿,先生亦可放心開革,我絕不為彼等說情。」

    此外裴該還計劃著,把教育經費全都下撥給董景道,由他自主籌劃,包括召多少學生,怎麼開飯費等等。以後行台也會按年統籌出一筆資金來,源源不斷地供給,老先生只需要把帳做好了,由行台派員前去核查即可。

    董景道聞言,表面上不動聲色,眼中卻分明閃爍著欣悅的光芒,便即朝裴該拱拱手:「多謝大司馬。」裴該笑道:「此為國家,非我個人之私,先生何必道謝?唯願天下才士,咸出先生門下,他日為吏做宰,可以振興社稷。」

    隨即二人乃開始就辦學的細節問題,展開討論。董老先生唯有一事不喜,但既然裴該已經開出了那麼好的條件,基本上算是給錢給政策,讓他獨立辦學,也便不宜再爭了。何事不喜呢?就是「校長」這個名號。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96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