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20頁

    「景文次子名裒,年方十二,雖為側室所生,卻自小育於嫡妃虞氏膝下,我也見了,頗為機敏喜人。今乃欲使其繼東海王家,文約以為如何?」

    裴該心中暗笑:我就知道你們沒那麼慷慨,白送給我們田產。他說這是好事兒啊——心道我背靠一鎮藩王,總比背靠孤零零一個王妃要來得穩妥些——但是想了一想,又說:「當先為大王、世子發喪、落葬,然後才可收育養孫。」

    東海王司馬越死在項城,靈柩還沒等運回東海國落葬,就被石勒一把火給燒了;而至於世子司馬毗,則是在洧倉遇襲,被石勒砍了腦袋。直到今天,也還沒有為這父子二人正經舉辦過喪事,按照當時禮法,這是很不合適的。

    裴氏連連點頭,說你考慮得很對,不過我不想再去跟建鄴那些傢伙打交道了,文約你做我的代理人,去跟他們說道說道吧。裴該領命,便即入覲司馬睿,司馬睿亦連稱有理,於是便按照風俗辦了場招魂的祭祀,然後在城北的玄武湖畔擇地為司馬越父子各修建了一座衣冠冢。

    喪事辦完後三天,又再辦喜事,由其子司馬裒入繼東海王家,成為新一代東海王,裴氏則稱東海太妃。其實在原本的歷史上,因為裴氏南渡得比較晚——那會兒司馬睿都已然登基稱帝,而司馬裒也少年夭折了——所以是讓司馬睿第三子司馬衝過繼的,並且因為尚未得到司馬毗確切的死訊,暫時也只是繼承的王世子之位。  

    司馬睿對待自己親兒子,當然比對待遠房叔母裴氏要更好了,不可能讓他遙領東海國卻收不上一粒租子來,於是改食下邳、蘭陵二縣,並增毗陵郡內萬戶之封。此前所賜裴氏三百畝及丹湖附近田產,轉到了裴該名下——雖說三品官只有權占田四十傾,但制度早就被破壞了,豈獨他一人為然?

    在裴氏的強烈要求下——同時也是在王導的授意下——裴該也就此有了一份正經職司,被任命為東海王傅,主掌王府內外事。裴嗣則擔任東海王郎中令,其子裴常為東海王大農,另命李矩為東海王中尉——三卿齊備,只是……還招不上護衛來,是借的琅琊王五十名衛兵,暫守門戶。

    ……

    給東海王父子治喪,王敦、王含沒能趕上,但過繼司馬裒的儀式,他們哥兒倆正好抵達建鄴,因此也都露了面。當晚,二人來訪王導,秉燭夜談,先互相交換了一下北方和長江中游的情報。

    當時胡漢國真正能夠牢固掌控的地盤也不過兩三個郡而已,廣袤的中原大地,其實大多數地區都處於一種無政府的狀態,漢、晉兩國諸勢力各自割據一方,犬牙交錯。胡漢方面可以粗分為四支主力部隊,一是皇帝劉聰,以都城平陽為基地,正在和晉陽的劉琨往來廝殺,雖然占有人力、物力方面的絕對優勢,卻一時還未能取得全勝。  

    二是劉曜,困守長安,被賈疋奉著秦王司馬鄴,率領關西諸路晉軍殺得是捉襟見肘,相信很快便會被迫退出關中的,或者仍歸河南,或者一口氣跑回平陽去。

    三是曹嶷,在堯王山南方修建廣固城,以之為基地,揮師西掠,已然奪取了過半的青州。四是石勒,不久前才剛離開葛陂,揮師北歸,王敦判斷他將要返回許昌,謀奪河南。但是王導卻說:「裴文約自石勒軍中逃歸,據他所言,石勒很可能渡河前往邯鄲、襄國之間……」王含一撇嘴:「幼弱書生,曉得何事?若石勒往河北去,則必為王司空所殺,彼焉肯自蹈死地?」

    要說當時晉方最強橫的勢力,不在江東,不在關西,而在幽州。驃騎大將軍、領幽州刺史、司空、護烏丸校尉王浚不但兵強馬壯,河北士人歷遭兵燹後紛紛前往依附,而且他還北聯段氏鮮卑,西和拓跋鮮卑,臨陣往往能驅此二族為其先導,軍力為天下之冠。想當初司馬越和司馬穎相爭,就是靠著王浚的力量,才最終將司馬穎驅逐出鄴城去的。

    而且胡漢兵雖然不懼晉師,卻唯獨害怕王浚,為什麼呢?因為王浚出陣常帶著鮮卑兵哪。匈奴人素來畏懼鮮卑,那更別說匈奴人都瞧不大起的雜胡羯族了——石勒從前就曾經被王浚打敗過,如今還敢去河北?那不是不死找死嘛。

    王導皺皺眉頭,說:「前此胡賊圍攻洛陽,河北空虛,若王司空肯率鮮卑兵南下,則黃河以北,當盡復國家所有,再進討青徐,與我南北對進,曹嶷不足平也。何以遲遲未見動作?」  

    王敦湊近一些,壓低聲音說:「有謠傳,王司空欲效苟道將所為……」

    第五章 天下大勢

    琅琊王氏三兄弟在內室密談,王敦說王浚想要仿效苟晞——那麼苟晞又做過什麼呢?不是指他戰敗歸降石勒,而是指在此之前,他在倉垣設立行台,立豫章王司馬端為皇太子,想要挾太子以令諸侯。王敦說了,有傳言王浚也有這種野心,大概正忙著找人當皇太子呢吧,所以才遲遲不肯動兵南下——

    「且彼與劉越石素來不睦,恐越石逾太行而入河北……」

    王導說既然如此,那更應該趕緊拿下河北來才成吧。王敦笑笑:「彼若不往,越石亦不敢輕動也,若其南下,恐越石也欲來分一杯羹,王司空如何忍得?」

    王導聞言,不禁扶案而嘆:「國家喪亂如此,而大臣仍相齟齬,如何是好……」

    鬧矛盾的不僅僅這一組王、劉而已,此外還有荀、閻。想當初秦王司馬鄴逃出洛陽,行至密縣,與其舅荀藩、荀組,以及豫州刺史閻鼎等相逢,閻鼎就建議說關東已無可立足之處,不如南經軒轅關,繞個圈子往長安去——因為他是天水人,總覺得回去家鄉會比較安全。可是荀氏的根基在關東,不願西遷,路上就陸續跑散,退保開封。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2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