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094頁

    就目前而言,聞喜本家似乎並不存在這些狀況。首先是志廣、才強者,多數於亂世之初即已遷出了,甚至於客死異鄉,至於留居本籍者,多半都是些純粹的土地主甚至老農民,沒啥膽量和本事可以獨闖天下;其次,歷經兵燹,聞喜縣內百姓多死,戶口多失,裴氏更趁機大量兼併土地,暫時還不存在無地可耕的問題。

    這會兒要他們分家別居,即便裴碩首肯了,估計也沒誰願意響應——即便那些不滿裴碩掌權之人亦是如此。

    於是裴通先尊稱裴碩一聲「叔祖」,假意純粹站在同宗的立場上,向對方剖瀝肝膽——「孫兒奉命守牧聞喜,見縣內戶籍、田土,十有七八在我裴氏,自然政務難理,租稅難調……」

    裴碩正要開口插言,卻被裴通擺擺手給攔住了。裴通知道老頭兒想說什麼,不外乎既為同族,我們自然支持你理政啊,具體租賦,肯定也會供應不缺,等等。因而他笑笑說:「編戶易理,小民易治,而世家難以統馭,其權不入公門,而在族中——叔祖也是做過郡守的,於此等事自然心知肚明,無謂敷衍孫兒。」

    假話、空話、套話,就都別說了吧,具體宗族對地方官員權力的掣肘甚至於侵奪,有點兒見識的人都能瞧得出來啊。

    裴碩長長吸了一口氣,略拱一拱手:「縣尊在上,不敢稱祖。但請明言,大司馬欲如何處置於我,及如何處置裴氏?我前掌族政,實無幹才,遂使一族於胡治下委曲求全;然我本無背晉之心,族人也不敢自外於大司馬。倘若大司馬心存怨懟,碩願一肩擔之,生死從命;唯望勿伐裴柏枝葉,勿斷裴柏之根。  

    「自始祖陵公封於解,居於河東以來,綿延千載,傳今二十餘世,始得雄踞一縣,名聞天下,實非易事啊。大司馬以裴氏嫡流,位極人臣,得執國柄,及縣尊叔、兄等亦列高位,消息傳來,一族歡慶,無不引領而望王師之至,胡寇之逐,皆欲以身捍衛大司馬,如縣尊等一般,豈敢復有他念啊?

    「唯裴氏興,裴柏茂,始有巨光公(裴茂)、文行公(裴潛)、季彥兄(裴秀)及逸民(裴頠)之功業;唯裴氏盛,始能為大司馬之羽翼,佐之直上青雲。未知大司馬何以不慮此,而定要責難於同宗呢?」

    裴通冷冷地聽老頭兒說完這一大套話,嘴角略略一撇,反問道:「大司馬才略天縱,艱難百戰,始得成功,若說有恃,所恃父祖之舊勛也,宗族之能善輔者,也不過我等而已。至於聞喜本族,有何功勞啊?!」

    第四十八章 過河拆橋

    裴通說你們就是一群廢物點心,白白頂著個裴姓,在胡朝治下,瑟縮如同麻雀,唯求自保;等到國家收復河東之後,也將不出一兩個才傑之士來,只能供輸些糧秣,等若普通平民。你們有什麼功勞可言了?如今大司馬雄霸天下,你們倒跳出來想要雞犬升天了,世間哪有這般美事!

    裴碩真是有苦說不出……裴氏一族的精華,都在裴茂子孫,自從喪亂以來,是死的死(如裴盾、裴苞、裴邵等),逃的逃(如裴該、裴嶷、裴粹等),留居聞喜本家的,本來就是些疏族子弟,歷來教育資源是絕不會向他們傾斜的,怎可能再出什麼才傑之士?就好比農夫辛苦耕織以供養官吏,完了官吏指斥農夫不肯向學,幫不上忙,這也太過分了吧!  

    只是裴通雖然仍稱其為「叔祖」或者「公」,語氣卻咄咄逼人,加上本身就在逃亡的那群人中間,是既得利益者,裴碩就不便直言辯駁啊。那要怎樣才能打消對方收拾族人的妄心呢?老頭兒不禁面露哀戚之色。

    裴該之所以派裴通過來,而非同姓他人,自然是經過反覆考量的。換了旁人,手段如何暫且不論,說話就未必能比裴行之更沖。

    一則,裴通才具中平,但實為能言善辯之士,這點裴該於徐州初會這個從弟的時候,就已然有所了解了;二則,裴通少歸聞喜,對族人都很生疏,裴碩就打不出什麼感情牌來;更重要的,裴通與關中其他裴氏子弟不同,他是庶出,向來為其父兄所輕,但並沒有因此而變得畏畏縮縮,反倒極有野心,甚至於好為大言。

    說白了,裴行之就是一副小人得志的爆發戶嘴臉,這路貨對上桀驁,對下蠻橫,最擅長暗中圖謀尊貴者,而明著狂踩底下人啦。則把他放到一群名位遠遠不如,血緣比他還疏的族人中間,他有可能在裴碩的親情攻勢下心軟麼?

    於是裴碩的哀告,反倒更激發了裴通的倨傲之氣,當即明言道:「我既守牧聞喜,必當梳理戶口,重整田賦。自永安(指晉惠帝永安年號,劉淵於永安元年起兵、僭號,進而奪取河東)以來,縣中編戶、田土,多入裴氏私門,今既承平,總應當吐出來了吧?!」  

    裴碩苦笑道:「不敢欺瞞,這十餘年間,裴氏確實收聚了不少的饑民,充為奴婢、佃客,也因此而購得一些田土。然而在在皆有文契,合乎律法,還望縣尊明察……」我們是合法蓄奴,合法買田的,怎麼可能平白無故地吐出來呢?

    裴通冷笑道:「胡寇治下的文契,豈可算數?」

    裴碩反駁道:「此乃朝廷棄河東,非我等自迎胡寇,其間文契,豈可一概作廢?且止河東一郡,大族數十,多有此事,難道縣尊皆欲橫奪其田產、奴婢麼?」你就不怕因此而鬧出亂事來?!

    裴通咧嘴道:「別縣之事,自然不論,我今守聞喜,則縣中之事,由我而斷!」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09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