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444頁

    鄧岳的前軍還不到兩千人,其中半數進入春谷,半數還留在船上,叛軍卻有四千之眾,因而甫一交鋒,便即大潰,投水而死者竟達數百之多,就連鄧伯山都是泅水逃回船上去的……

    旋即王敦到來,聞報大怒,便欲與叛軍交鋒。還是錢鳳勸他說:「我軍為防華人趁機渡江,將舟師大半留在了武昌,今船上可用之卒,不過四五千眾而已,與賊相當,難有勝算。不如棄諸縣而急前,使蘇峻不能鞏固防禦,再召東兵來,而我陸師亦將掩至,兩下夾擊,可破叛賊。」

    第四十六章 從延安到美稷

    王敦聽從了錢鳳的諫言,於是不再嘗試登陸,而放舟順流直下,趁著蘇峻尚未得到消息,一鼓而下白鷺洲,封鎖了建康附近的水道。

    此外武昌方面,尚有步軍萬餘,緣江而下,來得比較遲緩一些。但張建、管商等亦不敢繼續跟春谷等著他們,被迫收縮兵馬,退至於湖、丹陽,以便隨時可以增援建康附近的戰事。

    這一路的交鋒,要遲至大半個月以後,與此同時,吳郡太守庾冰、吳興太守虞潭等亦各自發兵,北上援救建康,王敦還派沈充返回故鄉,臨時招募了四五千的義勇相助。馬雄領兵逆之於陽羨的章浦亭,以寡敵眾,二郡之兵卻一觸即潰,幸有沈充所部為之斷後,悍戰逼退馬雄,才不至於釀成全軍覆沒的慘劇。  

    因為馬雄本人是青州宿將,麾下又多青、徐精兵,曾經敗曹嶷、破徐龕,久經沙場,戰鬥力相當頑強;而相對的,江南自從先後平定陳敏、錢璯等亂事後,整整十年間從無大戰,士卒普遍驕惰,哪裡還會打仗啊?沈充則本身就是地方豪強,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他帶出來所謂的義勇,其實都是多年豢養的私兵,戰鬥力卻遠非郡兵戍卒可比了。

    但是隨即馬雄於義興郡內大募兵,召上來很多周氏子弟和黨羽——周氏被滅後,其人、地多歸王敦,少數轉從沈氏,因此那些破落戶是深恨沈充的——復進軍與沈充交戰,沈充不能敵,被迫退歸烏程。

    東南方向局勢暫時穩定後,馬雄北援建康,即與武昌軍在丹陽郡內連番廝殺,各有傷損。不過總體而言,叛軍方面還是勝多敗少,王敦被迫再從武昌抽調兵馬,同時號召周邊郡縣皆來應援,等到當年七月的時候,其兵數已然超過了三萬。蘇峻亦於轄境內大募兵,其數稍稍遜色於王敦。

    蘇峻就此看見了一線曙光,覺得自己這仗就很有可能打得贏啊。一則南軍孱弱,平地爭雄不是北軍的對手,我一個打你倆都沒有問題,何況兵數如此接近呢?二則他自取建康,從貴門豪邸中抄出財帛、糧秣無數,足夠支應大半年的戰事;而相對的,王敦的糧草卻要臨時從周邊郡縣徵集,或者數百里之遙從武昌調運,想來未必能比自己更豐足吧。  

    一旦華人反應過來,很有可能從兗、豫方向掩襲武昌,或者出漢中以攻荊州,到時候王處仲腹背受敵,必遭敗績。你說啥,華人來打我?我如今手裡可還捏著華天子的姑母呢,昔日在關中時便聽聞,他們姑侄二人相依為命,險死還生,好不容易才從羯營里逃將出來;除非華天子完全不顧忌姑母的安危,並且下了嚴令,否則只要我一表態,且看哪員華將敢趁機從淮南渡江?

    再者說了,江上本來我就控制不住,華人慾渡,首先會撞上王敦的舟師。難道王敦就會分開戰艦,放他們過來不成嗎?而華人也真敢先不搭理那些戰艦,派兵過江?那不是自尋死路嘛。

    而即便華人不趁機攻打江、荊,只要前線將士用命,我指揮得法,最多半年,總能擊敗王敦的——我有這個信心!

    然而蘇峻卻犯了一個大錯誤。此前他在兗州肆意擴軍,導致老兵的比例被稀釋,士卒的整體素質下降,遂至難遏歸師,竟被敗退的石勒殺得屁滾尿流。殷鑑在前,他卻仍然不肯接受教訓,仗著糧秣充足,又再大募兵卒,則北兵是能戰,逐漸的卻只占軍隊總數不足四成,那還能如前一般,壓著久經訓練的武昌軍打嗎?

    ……

    七月間,鐵弗部劉路孤遣使來到來至洛陽,在表示恭順的同時,獻上美稷方面的虛實情報,表示願意與華軍相策應,夾擊美稷,以破殘漢的劉曜。  

    且說拓跋氏兩分之後,雖然尚未全面交鋒,但日常摩擦不斷,雙方各自竭盡所能地或拉攏或壓服周邊依附部族,以期擴大自家的勢力,為將來必然到來的大戰做準備——西拓跋賀蘭靄頭方面漸占上風。

    這是因為慕容部已於西方徹底滅亡宇文氏,其地與拓跋相接。慕容和拓跋之間的關係向來不好,且慕容廆向華稱臣又在賀傉之前,則祁氏和賀傉自不敢不加以防備,就此力分則弱,導致在與賀蘭氏的爭鬥中,被迫一退而再退。

    至於鐵弗部,劉路孤這酋大之位本來就是憑空撿得的,無時無刻不擔憂其兄劉虎歸來復辟。因聞劉虎在晉陽失守後,被迫逃至燕京山和樓煩一帶,隨即復為華人所逼,歸從了拓跋賀傉,則既然劉虎東向,劉路孤自然要西向了,於是主動臣服於賀蘭靄頭帳前。

    隨即靄頭就指使他,去挑唆華人向美稷進軍。

    靄頭此舉,主要是為了轉移視線。因為隨著西拓跋勢力的雄起、壯大,他和拓跋頭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深,終至起了衝突。

    拓跋頭昔日窮蹙來投,自然是居於靄頭之下的,但隨即他仗著在拓跋本部中人緣廣,以及能夠跟華主搭得上話,大肆籠絡和逼迫諸部,導致勢力越來越強,乃不再甘居下位。在名義上的「高王」拓跋翳槐不在部內的前提下,賀蘭靄頭以舅父身份攝政,拓跋頭卻也自稱單于叔父,其勢漸足以與之拮抗。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44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