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993頁

    裴該不打算延續這種惡性的將兵法,他希望自己麾下的大司馬三軍,即便練不成人民子弟兵,甚至做不成「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搶掠」的岳家軍,也必須要比同時期的那些暴卒強上一個層次。故而裴軍的軍律中,是嚴禁在破城之後肆意屠殺,或者擅入民家的,唯有遭到襲擊或者抵抗——起碼是嚴重懷疑對方藏械,圖謀不軌——才准反擊。

    因而晉軍進城,原本只是控制街巷、官署,搜捕胡漢官吏、兵將而已,但很快便遭遇到了有組織的抵抗,那自然不能「打不還手」,而必須要反擊回去了。

    胡人中有不少出於仇恨或者疑慮,或者欲為胡漢盡忠殉死,乃與晉軍相鬥,但終究屬於很小一部分,而且勢單力孤,不成氣候。能夠聚眾以抗晉軍的,主要都是劉聰諸子,那些王爺們。

    劉聰既死,劉曜扶保劉恆登基,就把諸王都軟禁了起來。隨即他出城遁逃,帶上了劉恆那些未成年的兄弟們——大的不過十三四,小的也就四五歲,基本上自從劉聰酗酒爛醉之後,就沒再生過兒子了——至於成年諸王,慮其難制,一概不帶。

    於是劉翼、劉悝、劉驥等人,就只好召集家僕,分授武器,以抗晉人——因為他們知道,即便裴該再如何仁德,能夠放過絕大多數胡人,也是絕對不會放過皇漢諸王的,或者一時不得死,將來檻送洛陽,仍難免餐那項上一刀。與其受辱,還不如拼死一搏,說不定有機會突出城去,逃得生路……  

    裴該進城之後,郭默前來稟報此事,裴該便道:「凡劉淵、劉聰諸子,及彼等近支,一概不必留,取首級來歸獻天子即可。」

    郭默得命,喜孜孜地拱手而去。

    於是加強了對諸王的攻殺,最終沒有一個人能夠逃出平陽城,斬獲彼等及黨羽首級六百餘顆,撿選出諸王、侯,以及王子、侯子等首共九十九級,醃漬了盛入木匣,以待奏捷。

    到了天色大明的時候,已然徹底鎮定了平陽城,抄掠宮室,盡獲劉聰宮人——劉恆尚小,還沒有妻妾。這是基於劉曜對劉聰的憤恨,所以劉聰諸妻,他一個都不帶走,就連通知都不肯通知一聲。

    裴該即命將劉聰皇后、嬪妃及諸王侯妃等百餘人,以及胡漢重臣三百餘人,一併檻送洛陽。普通官吏暫且拘押,待逐一甄別後,再看是殺是囚,也說不定直接釋放甚至留用;至於所破家門的其他女眷,也先拘押,將來好分與麾下將兵為妻。

    其實當劉聰諸後,什麼靳氏、樊氏、王氏、宣氏等等,被蓬頭垢面、衣衫不整地押至面前之時,裴該聽得群雌哀哭之聲,也不禁微微嘆息,面露不忍之色,乃自言自語地道:「此亦可憐人也。」按其本意,深宮之中,女子本無罪過,直接放了或者許於他人皆可,但問題身為晉臣,此事不可擅專,還必須得押去洛陽,交給司馬鄴處置。  

    咱中國人是講君臣之禮的,不能跟胡寇似的,劉曜擄得晉惠帝羊皇后,竟然隱瞞不報,自己就收用了……

    隨即前出騎兵輿回劉光,並且稟報說,劉曜等人又連夜離開西平,繼續向西北方向遁去了。甄隨大叫可惜,裴該卻面色如常——可惜自然是可惜的,但胡虜宵遁,我急忙喚起熟睡的兵將來奪平陽,尚且廝殺半夜,哪兒還有餘力往追呢?便問郭默等將:「卿等以為,劉曜欲逃往何處去啊?」

    郭默揣測說:「既向西北方向,想來不是蒲子,便是狐讘了……」這兩個都是平陽郡西北部的縣。裴該搖頭道:「或於彼處暫息。然而我若急進,四日可至,則退守二縣,何如固守平陽?」劉曜拋棄了一多半的人力,就為了舍大城而就小邑?這沒道理呀。

    「且其地近於西河,而西河泰半已為石虎所據,難道劉曜欲往投石虎不成麼?彼若有此心,何以昔日不肯開平陽城以納羯軍呢?」

    郭璞猶猶豫豫地說道:「難道……彼欲逃歸高奴去?」

    這倒是很有可能的,終究劉曜自從在大荔城下戰敗,便即遁往高奴,在彼處頗積聚了一段時日,然後才渡過採桑津,進兵平陽——高奴算是他的老窩啊。裴該就此冷笑道:「彼若歸高奴,是自蹈死地也!」便命姚弋仲,率一部兵馬前往採桑津——就在平陽城正西面——以防劉曜經此西躥。  

    很快分兵四向,旬日之間,先後收復了平陽北部各縣,但可惜永安、楊縣基本上已被羯軍搶掠一空,縣城裡別說活人了,連活狗都找不出幾條來。更可惜始終探聽不到劉淵遺骨究竟埋藏何處,裴該只得命郭誦前往永光陵,踏平其地上建築,再把劉淵的棺槨給掘出來——先勿打開,別管是不是空的,直接裝車運往洛陽去。

    (第九卷「烽火起雲間」終)

    第十卷 白刃灑赤血

    第一章 天子家事

    建興六年六月間,劉粲、靳准等首級及七璽送至洛陽,城內當即掀起歡騰的狂瀾,無論士庶,很多人家都於門前懸紅掛彩,以誌慶賀。紅綢、紅布,僅半日便即脫銷,手慢一步的乃被迫將紙張染紅,紮成彩帶,或者用來糊燈籠——中國人節日貼紅紙、掛紅燈的風俗,即此為始。

    宮中的司馬鄴聞報,不禁摟著皇后梁氏,喜極而泣。於是冠冕堂皇,大排車駕,直出宮門去迎接傳國玉璽。

    其實劉粲等人的首級,對他來說並不重要,唯七璽才是心心念念,而今日終於到手的寶物。究其根由,司馬鄴之得國,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算正。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99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