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992頁

    劉光心道不好,急忙轉身揮刀。

    他方才與陳元達對話,這西平城雖然很小,與普通村鎮、塢堡差相仿佛,城牆也低矮,終究一個在城上,一個在城下,城內還擠進了那麼多人去,難免聲音嘈雜,劉光為了聽清話語,不自覺地便越走越近。當然啦,他也始終提防著城上胡兵射箭,不過黑夜之中,估計沒啥準頭……

    誰想到就趁著他似為陳元達說服,才一回頭的機會,城門猛然間扯開一線,隨即一騎疾突而出。劉光本能地橫刀格擋,對方瞬間已至面前,一矛刺來,力氣大得驚人,劉光竟然格架不住,矛尖正中其胸,不禁大叫一聲,撞下馬來。

    臨被創之前,借著黯淡月光,隱約識得——特麼的這不是平先麼?!

    平先本欲率軍出城,去驅散晉騎,卻因陳元達先登了城,與對方搭話,乃不便擅行。但他命人借著人語掩蓋聲息,悄悄地將城門拉開一道縫隙,定睛觀察晉騎的動向。眼見劉光似無防備,竟然還敢轉頭,當下再也按捺不住了,便即馳突而出,一矛建功。

    晉騎見狀,急忙衝上來遮護。平先本欲復一矛,取了劉光的性命,但這一矛還沒來得及紮下去,便被迫抽回,格擋來招。三名晉騎來得最快,人皆長矛,圍戰平先,卻被平先將這條奪自甄隨的鐵矛揮舞起來,眨眼之間,一矛一個,將三騎盡皆捅翻。  

    但就這麼一會兒的功夫,其餘晉騎已將劉光搶走,隨即發一聲喊,掉頭便跑——主將生死不知,哪兒還敢繼續跟城下停留啊。黑夜之中,平先卻也不敢追擊,於是冷笑一聲,撥馬而回。

    陳元達見狀,即下城去稟報劉曜,並且建議說:「劉光雖退,晉人仍將追來,明公當奉天子急行,倘若遲緩,必為晉人所俘!」

    劉曜深以為然,於是不待天明,便又保著劉恆等人離開西平,匆匆急走而去了。

    ……

    部下救醒劉光——還好未死——劉光遣人急報裴該。信使至時,裴該已然攻入了平陽城,正在進行激烈的街巷戰。

    且說王騰、呼延實二將率軍往襲晉營,但因為所部並非精銳,良莠不齊,導致尚未近壘,即被晉兵發現,隨即一派箭雨激射出來,當場甩下十數具屍體,便即狼狽後退。二將勒束部眾,尚且逡巡不去——他們還盼著劉曜領兵來接應哪。

    劉曜當時說得好好的,如今生死一線,唯有發動夜襲,重挫晉寇,才能避免他們明日洶湧而來攻城。可是兵卒士氣靡沮,實在挑不出多少能夠執行夜襲任務的人來啊。為今之計,二卿且為我先率大部去攻晉壘,以吸引晉人,而我將率餘部從旁門潛出,趁著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你們身上的機會,嘗試側翼突擊……  

    結果左等不見劉曜出城,右等不見劉曜側擊,當面的晉人反倒開始編組兵馬,似有開壁殺出的跡象了。二將正在惶急,忽聽對面晉人齊聲大叫道:「劉曜已自北門出,開城而遠遁矣!汝等皆為所棄,尚欲為劉氏殉死不成麼?!」

    隨即一聲鼓響,營門打開,無數晉兵列隊而出。胡軍既知為劉曜所棄,稍一接觸,便即徹底崩潰,黑夜中也不知道該往哪兒跑,多數都跪地請降,做了俘虜。呼延實當即為部下扯下馬來,綁縛著以迎晉軍;王騰見勢不妙,倉惶而走,僅僅數日,便被晉騎追及,圍於山上,於是他怒罵劉曜後自剄而死。

    晉軍趁機披著夜色來攻平陽。城內兵馬幾乎半數跟隨二將出陣,三成跟著劉曜北走,剩下那些,膽氣既喪,又無統屬,其中的晉人便臨陣倒戈,打開了城門——晉軍乃一涌而入。

    隨即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因為晉胡之間,仇深似海,則胡人多數都擔心晉兵入城之後,將會不分良莠,展開殘酷的大屠殺——因為他們當初在洛陽、長安就是那麼乾的,難免以小人之心,妄度君子之腹。

    別部晉軍也就罷了,裴軍中軍律森嚴,向來嚴禁屠城。甄隨等將也曾經表示過異議,說:「大都督仁愛,寬以待晉人,也就罷了,如何連逆胡都殺不得啊?且攻城之時,折損必重,兵將各懷忿意,若不使彼等屠城發泄,以盛血氣之勇,恐怕不能久馭啊。」  

    裴該對此的解釋是:

    「戰陣之上,袍澤殞難,兵將自生忿意,但可將忿意發泄於敵軍頭上,如何使其屠戮城內士人、百姓?古語云:『兵者兇器也,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凡人身懷利器,殺心自起,為將者當導其以殺心禦寇、止侵、鎮國、護民,而不可使其肆意屠戮。若使屠城,誰還管是晉人是胡人啊?若使屠城,士卒殺意彌盛,日後反倒更難駕馭了。」

    一支只知道殺戮的軍隊,士兵們都堅信只要兵刃在手,無不披靡,在這種情況下,你還怎麼用軍法、軍律去約束他們呢?而缺乏約束的軍隊,將來還怎麼可能保證打勝仗?

    自古以來,屠城之事屢見不鮮,但其實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讓士卒發泄憤恨,而是為了便其搶掠。因為很多封建軍隊,對於底層的士卒都供奉不足,小兵經常被欠著薪餉,甚至半餓著肚子,即被驅策上陣,那麼倘若不在破城時允其殺戮,從而也允其劫掠,他們還有什麼動力繼續跟著你干?

    城中財貨,其實是吊在士兵眼前的一根胡蘿蔔,將領別無他法鼓舞士氣,才只能出此下策。這樣的軍隊,純靠殺戮和搶掠來維持士氣,則一旦遭遇挫折,必然輕易潰散。自漢末三國以來,史書中經常會有成千上萬大軍為精銳所襲,瞬間崩盤的記載,原因即在於此。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99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