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437頁

    由此諸葛恢在南貉北傖間全都吃得開——於北為琅琊王的姻戚,復興了琅琊諸葛氏,於南則為故吳大司馬之子,通家故交也一抓一大把。他初任即丘縣長、臨沂縣令,後入司馬睿幕府,隨之南渡,於安撫南人居功至偉,復受命為會稽郡守。

    琅琊郡在徐州北部,馬雄雖然是青州人氏,初隨蘇峻鎮守徐方,北攻曹嶷,對琅琊郡內情況很熟悉,因此諸葛恢才會召見他,問問故鄉的情形,馬雄則趁機泣陳忠晉報國之志,由此博得了諸葛恢的好感,稍稍供輸他一些物資。

    諸葛恢任職會稽郡守三年,政績為諸郡第一——天曉得——乃被召還建康,別委重任。王導趁機大宴賓朋,為其接風洗塵,順便商議國事,諸葛恢就此進言召蘇峻、馬雄北來,拱衛建康城。

    周顗等人對此提出疑慮——叛將終究是很難受人信重的——但紀瞻等卻想趁機奪取這支北兵,乃一力附和諸葛恢所言,反覆勸說王導。經過反覆思忖後,王茂弘最終還是答應了,即請司馬睿下詔,讓蘇峻北屯於湖而馬雄改駐丹徒。

    其時庾亮方受命出外巡視——他也一直擔心著江防呢——乃攀四望山、石頭山,俯瞰大江,復規劃增築石頭城,以為守江的門戶重鎮,跟城外多呆了好些天。等到返回建康,從其弟庾懌口中得知召蘇峻、馬雄北來的消息,不禁吃了一驚,於是急匆匆去見王導,勸說道:  

    「蘇峻降人,其心難測,須當先置於閒散之地,徐徐磋磨其性,國家方可任用——此前鄧伯山(鄧岳)所言斯為正理。若遽然召其北上,使護江防,彼知國家寄望之厚,復見江防空虛若是,必生驕心,恐怕難制啊。

    「且其所部,皆北人也,人誰不掛念故鄉?蘇峻既敗,必難統馭,一旦置之於江畔,若華人陰來招撫,彼等或將陸續渡江而逃,豈能復為國家之兵啊?王公不當聽諸葛道明之言,彼書生也,豈能詢以軍國重事呢?」

    王導沉吟半晌,徐徐點頭道:「元規所慮,也有道理。只是如今建康空虛,江上如無警備,不得不召蘇峻等北來……且方下令,若復止之,恐怕不妥吧。」

    庾亮說我有一計——「可復遣使南下,以糧秣尚須調度,營盤尚須整備為由,使蘇峻先駐丹陽(縣),馬雄先駐句容,勿使臨江。我則增築石頭城,數命其發百千卒來相助,許以工浚城成,即可全師進駐——乃可趁機於無聲無息間兼併其軍,使為國家所有了;即便不能盡奪其兵,也可重新整編,使蘇峻等不敢起妄念。」

    庾元規這條計是很毒辣的,倘若一開始便做此規劃,只要施行過程中不出漏子,說不定真能順利奪取這兩支北兵。但問題是前詔方至,剛給蘇峻亮出一線曙光,結果啟程不到兩天,又命先至丹陽縣而止,蘇子高不禁失望,並且難免會起疑心。  

    隨即庾亮主持增築石頭城,分別要蘇峻和馬雄發五百兵來助工,承諾等到浚工之後,這建康北方的門戶就交給你們守備了。蘇峻聞言大喜——石頭城確實重要啊,這防區老子樂意接受——便請求多發兩千兵前往。

    ——我這兒糧秣物資實在不足,你們又不給按規定分派,這眼瞧著連糠都要吃不上了。不如多派點兒兵去石頭城吧,既然讓做工,你們總該管飯,我這兒壓力就要輕減一些。

    然而來人推三阻四,只說工地上擠不進這麼多人去。蘇峻不禁惱火,心說將來要進駐萬眾的堡壘,又不是才剛動工,本有基礎,竟然說擠不進兩千人去——想搪塞我,也拜託找點兒靠譜的理由行嗎?

    第四十三章 建康之變

    蘇峻使人秘密潛向石頭山,覘看動靜,但見北兵初至,不先施工,即給予飽食,然後把軍吏全都挑選出來,領去他處,而別安插進各級南人軍官……復入建康,見內城矮小,外郭無牆,只有些柵欄,方起多處土壘而已,守軍不過四五千數,資質、紀律極差。

    蘇峻此前在合肥前線被鄧岳擺了一道——其實鄧伯山因應形勢,進退間並無大錯;但在蘇峻看來,你先不肯助我還奪西壘,復於戰事膠著之際主動後撤,迫使我也不得不南渡,這特麼全是你的錯,抑且必為王敦所授意,就是打算坑我來著——乃深恨王敦,所以南渡後要駐在宣城郡內,不肯跟鄧岳一起返回武昌去。他想要靠攏建康政權,以與王敦相拮抗——起碼不受其調遣,不受其欺負——誰想建康方面卻又是這麼一副嘴臉。  

    這分明就是要謀奪我的兵馬啊,看起來,北兵你們是要的,對於我這個降將,你們卻打算過河拆橋了是吧!

    於是蘇峻聚會諸將商議,說:「南人不我信,王導唯倚王敦之勢,庾亮瑣碎忌刻,晉王不過傀儡而已。今彼等不但不肯用我,反謀奪我兵,而即便肯用我,似這般國家,如何能夠足食足兵,使我扼守江防,阻華人南渡啊?

    「不如兵入建康,殺王導、庾亮等,而擁戴晉王登基。據傳百僚皆請晉王踐祚,大王卻不肯,為沿江無備,心不自安之故。若我等能入建康,環衛王宮,復抄取各家財產,以完外郭,增築石頭,不必半歲,建康便成堅固不拔之勢,則大王還有何慮啊?必肯踐帝位,而我等為從龍之功臣,倚天子之勢,足以與王敦相拮抗。

    「以漢季之勢作比,我奉天子在吳,可比孫權,王敦在荊州,可比劉表。孫劉若合,足御北兵,若分,則事不可為矣——料想王敦不會如此不智。要在王敦垂垂老矣,去日無多,而其身邊又無『劉備』,候其死,我乃可望兼併荊、江,恢復東吳舊業。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437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