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734頁

    陶侃當即豎起第二枚手指來,緩緩說道:「乃可遷戎部於邊地,使牧,以當劉曜……」

    丘陵溝壑地帶,並不適合放牧牛馬,但山羊是可以牧的,原本盧水胡之大部,就全都是牧羊人。陶侃的意思,可以將某些戎部遷到邊境線附近來,一方面放牧的準備期比較短——不象耕田,一般開荒的前兩年,地力不肥,很難獲得足夠的收成——使得戎人可以很快安居下來,另方面他們部族內的組織力也要比普通的農人高多了,方便及時聚集起來,抵禦外侮。

    「戎人剽悍,若熟悉丘陵地勢,大可與胡騎相周旋,有彼等為輔,官軍於兩郡內各留一二千,固守大邑,則必不畏敵擾。」

    裴該低首籌思,皺眉不語。

    陶侃在此番對談中第一次露出了淡淡的微笑,說:「大司馬所慮,侃不問可知。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安知彼戎不與胡賊合勢,加重擾邊啊?」

    裴該微微點頭,說:「西州方定,戎心未穩,實在不宜遷徙實邊……」

    陶侃答道:「世無萬全之策,有利則必有弊。徙戎實邊,一則可高官安之卒,二則可高官安之糧——但寬其貢賦,又何必供輸?且戎在邊地為亂,總好過在腹心之地為亂。」

    裴該想了想,還是問道:「上策又如何?」  

    陶侃回答:「安定郡內,盧水胡盤踞數世,根深蒂固,若仍使留,難免作亂。若遷他戎鎮此,則彭夫護難以誘引,比沿邊築堡省卒省糧。是故侃仍建議大司馬三思,於安定郡內,用我中策。」

    隨即豎起第三枚手指來:「唯馮翊可用上策,即出境築壘,徐徐而前,以壓逼劉曜!」

    陶侃建議,咱們可以把小股部隊撒出境外,尋找合適的地點築壘,倘若劉曜不來騷擾,那就一路往北方推進,逐漸逼近他的大本營高奴。一旦被我距離高奴一兩日途程築起碉堡來,積聚物資,大軍隨時可以安安穩穩地開入堡中,然後對劉曜發起迅猛攻勢。到了那個時候,只要調度得法,估計劉曜想跑都來不及了。

    所以我若是劉曜,是斷然不肯讓官軍築壘成功的,必然揮師來攻,如此一來,便可致敵而不致於敵,主動權握在咱們手中。

    倘若沿邊築堡,你不知道劉曜啥時候會來侵擾啊,終日防賊,徒耗氣力。但若出境築壘就不同了,只要咱們這邊一開始動工,計點消息來往傳遞的時日,那麼劉曜會啥時候到,自然心裡有數。他若來早了,準備必然不夠充分,若來遲了,我堡壘將完,他必須得硬撞,損耗必大。

    如此這般,一座一座碉堡往北方推進,前方的堡壘固然會遭受到胡軍強大壓力,但後方的堡壘可以保證補充兵力和物資安全運抵前線,無論總體態勢,還是在局部戰場,我軍都將占據優勢。  

    裴該不禁沉吟,心說這跟後來曾某人「結硬寨,打呆仗」的手法,多少有點兒類似啊……

    其實不僅僅是曾國藩,後來唐人之攻吐蕃,與宋人之攻西夏,也採取過類似手法,就是利用前突的堡壘,控扼險要,逐步壓縮外族的迴旋餘地,以便將戰場主動權徹底掌握在自己手中。

    因此不禁連連頷首。

    陶侃又說了:「此策尚有二利。一,使劉曜必反覆來攻我壘,難以積聚,而我於馮翊則可養軍屯糧,不受彼擾。二,後軍方擴,將士雖經訓練,終究實戰不足,倘若驟遇強敵,恐難決勝……」

    裴家軍目前正在青黃不接的時候,一方面大擴軍稀釋了百戰老卒的數量,另方面老卒泰半還鄉,或者作為各支部隊的中堅力量分守各地,新招募上來的河南、關中新卒,素質和組織度都遠遠不及。倘若能夠順利度過這個瓶頸期,那麼裴該原本的三萬銳卒就可以順利擴充到十萬乃至更多;而若在此時驟遇強敵,在陶侃看來,如今的五萬之眾,恐怕還比不上過去的一萬老卒。

    因為你不管怎麼訓練,一名士兵只有真正見過血才有可能成長起來,光在後方哪怕練得力量如牛,正步踢出花來,也終究無用。裴該當年的徐州兵,是從剿滅境內塢堡武裝開始練起的,如此才能在北伐時獨當一面,「蓬山」兩營於陰溝水畔直面十倍之敵,固若山嶽,難以搖撼。  

    可是自從大荔之戰以後,部隊逐漸擴編、稀釋,新卒就很少能夠遭遇到勢均力敵的對手了。平定雍州,進而攻掠秦州,正如裴該本人所說:「均有若游山賞花,投石打鬧一般啊。」真正的一小撮頑敵,估計每支軍隊裡少量老兵就包打了,新卒只剩下搖旗吶喊和收割人頭的功用。長此而往,怎麼可能練得出來?反倒莫名地滋長了驕橫之氣。

    因此陶侃建議,倘若出境築壘,那麼圍繞著工地必然會展開殊死的攻防戰,但是因為地形所限,雙方投入兵力都不可能多,大概也就數百人對陣廝殺罷了,即便戰敗,於大局無損。可以將後軍將士分批頂到前線去,用實戰打出他們的經驗和銳氣來,然後不等一支部隊殘破,就趕緊撤下來,換上生力軍。如此循環往復,相信不用半年時間,整個大司馬後軍都能夠殺成精銳之師。

    而且大司馬後軍練完了,還有前軍哪,還有中軍哪,都可以拉上去實戰鍛鍊嘛。劉曜如今撐死了三萬人,且是敗軍之卒,士氣既弱,又勇懦不齊,拼消耗他拼得過咱們嗎?則其迴旋餘地將會日狹,其力亦將日蹙,此消彼長,終有一日,不為外患。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73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