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911頁

    孔萇聞訊,重新提出條件,說你既然拿不住劉琨,那麼不如用段秀來交換段叔軍——「若有段秀為質,可以重申兩家之好,趙公亦必不會虧待令弟。且待段秀至,我便釋放段叔軍,並退出薊城,交還給貴家。」

    其實段秀和段叔軍不都是段匹磾的親兄弟嗎?用誰做人質不都一樣嗎?孔萇之所以提出這種莫名其妙的條件來,緣由其實很簡單——此乃緩兵之計也!

    第二十三章 至尊

    段匹磾為怕孔萇殺害其弟叔軍,不敢揮師急攻,雙方就在薊縣城外對峙,偶爾發生些小衝突,死傷不過十數人而已。就這樣來回提條件,一拖就拖了十好幾天。

    終於,孔萇之計得售,石勒親率數千精銳騎兵,從襄國趕來增援,大纛在陣前一立,便即對段氏發起了迅猛的進攻。段匹磾猝不及防,導致大敗,段文鴦為其殿後,親率三百部曲,發起決死的反突擊,竟然一度殺到了距離石勒不足二十步之處!

    石勒於馬上揚鞭道:「我本欲收服末柸,不想彼為匹磾所逐,逃去無蹤。今見文鴦,勇銳之姿,一如昔日在厭次城下……若能生擒此人,必要說其歸降,則幽州不虞定也!」

    麾下驍將支屈六在馬背上一拱手,說:「既然主公欲得此人,且待末將前去為主公擒來!」拍馬擰槍,直取段文鴦。  

    此時段文鴦廝殺將近半日,已是強弩之末,與支屈六較量了幾招,漸覺兩膀酸麻,力氣不支,被迫賣個破綻,撥馬而走。他好不容易才甩脫了支屈六的追擊,進而突破重圍,再左右一望,初始帶來陷陣的三百騎,如今只剩下了不到二十人……

    段氏兄弟就此絡繹逃歸徐無,石勒進占了燕國,並將其西部的上谷、廣寧兩郡也徹底割裂,欲待收取,只是時間問題罷了。但石勒考慮到段氏雖敗,餘力猶強,自己還沒有足夠實力將之徹底吞併,因而採納了從行的張敬的諫言,主動遣使,護送段叔軍到徐無去,以與段匹磾重申前好。

    遂署孔萇為幽州刺史,使定燕國以西各郡縣,石勒自己則又返回襄國去了。

    臨行之前,孔萇竟然在城門口大禮拜送石勒,並且也不稱呼「明公」、「趙公」,甚至「主公」,一開口就是「至尊」。石勒聽得一頭霧水,就問:「是何稱謂,誰教汝的?」

    「至尊」一詞,本是對天子的形容,但此前很少有作為當面稱謂的,直到東漢末年,魯肅等人慾孫權踐祚稱尊,就從故紙堆里翻出這詞兒來獻諛。還是張敬聽說了「主公」之事,就此到處尋找《三國志》來仔細查閱,發現了這一稱謂,覺得——「這比主公還諂媚啊,而且……用意甚明!」

    張敬暗教孔萇,孔萇這才將出來在石勒面前顯擺——因為張敬終究是後附之人,不象孔萇是原從「十八騎」,一方重鎮,也只有孔萇敢這麼當面試探石勒了。  

    石勒一開始沒明白,問張敬,張敬顧左右而言他。直到返回襄國,詢問張賓,張賓不禁悚然而驚,這才被迫把來源對石勒明言。石勒沉吟良久,突然說:「此前石虎有言,雲雍王秉政之後,將與我趙王之封,而至今不見天使,恐怕只是謠傳吧……」

    其實這事兒吧,還真不是謠傳,確實劉曜對石虎做過此種承諾,但卻被劉聰硬生生給按下了,堅不肯允。

    劉曜雖然順利進入平陽,主掌國政,但劉聰也貌似重新振作了起來,每隔三日必要臨朝聽政,因此劉曜的權柄,比起昔日之劉粲來,相差難以道里計。

    固然對於劉曜的一系列施政措施,包括安撫氐羌、拉攏晉人、和睦鮮卑、息兵養馬、賞賜百僚、獎勵耕織等等,劉聰多數准奏,並不加以掣肘。但也有一些奏請,劉聰硬頂著就是不肯答應,比方說封拜石勒為趙王之事。劉聰說了,異姓不王,這是光文皇帝留下來的制度,即便朕也不便破壞哪。

    其實劉聰是怕石勒因此而德於劉曜,到時候二人聯手,自己可能就會被徹底架空,甚至於發生什麼不忍言之事——

    「石世龍固有大功於國,當此晉勢重熾之時,朝廷亦仰仗其於東方奮戰,以側護平陽。但郡公之封,已為極點,若加王號,必至泰阿倒執,於國家為不利,於石世龍而言,恐亦難保其忠悃之心了。」  

    於是下詔,任命石勒為大司馬,使都督幽、冀、並三州及河內以東司州軍事,增封巨鹿郡——但是趙公的名號不變。

    天使來到襄國,正趕上石勒自幽州而回,接詔之後,諸將吏無不喧嚷,都說:「本雲王爵之封,今止加封明公一郡,雍王何其小氣啊!」

    張賓勸解道:「此必非雍王之意,而是天子不允。」轉而對石勒說:「由此可見,天子仍忌雍王,寄望於流散於外的皇太子,誠恐數年之間,平陽又有變亂,明公應當早做準備……」

    大將呼延莫道:「國家都到了這般田地,君臣猶自不合,這般昏主,明公難道還要繼續侍奉他麼?」

    石勒一甩袖子,呵斥道:「不得妄言!天子向來聖明,我素知也,前此不過因勝而驕,以為天下不足定,才會暫時沉溺於酒色之間。聞如今已振作,三日一視朝,則國家復興可期——我自當謹守臣節,北面而事!」

    程遐拱手道:「國家危難之時,必須除舊布新,前代之制,豈有不能更改之理啊?晉亦有異姓不王之制,然晉主困守洛陽之時,尚知命拓跋猗盧王於代國,而今國家寄望明公,更過於昔日晉人寄望拓跋,何以不肯相授王爵?雍王明智,故此許諾,天子雖雲聖明,於此事上卻裹足不敢前,如此則國家安能振作啊?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91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