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344頁

    這三個年號都是召集宿儒,復翻撿史書,處心積慮挑出來的好詞兒。關鍵裴該曾經多次在私下嘲笑晉之年號,什麼建武、永安,什麼建興、晏平……也不知道誰想出來的,太沒學問啦。而且你跟漢光武撞衫也就罷了,竟然跟孫吳、成漢撞衫,這國家怎麼可能好得了啊!故此裴嶷關照,連從古至今割據政權的僭元全都要規避,咱們只奏全新的年號。

    當下裴該展開第一個年號,只見上書「武德」二字。裴嶷解釋說:「明公以武定天下,以德受晉禪,是故名此。」裴該不置可否,他心說:我會有第二個兒子嗎?那第二個兒子將來會弒兄逼宮嗎?算了,先瞧下一個吧。

    結果展開來第二個年號,裴該見了,臉色不禁微微一沉,內心翻覆,多少有點兒哭笑不得。裴嶷還在旁邊兒解釋:「動亂已久,人皆望先靖烽煙,復永得太平康泰,是故可名為『靖康』。」

    然而裴該腦海中卻有旋律響起——「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雖說這年月,無論「武德」還是「靖康」,確實都是全新的好詞兒,沒被後人給糟蹋嘍,但他心裡肯定不爽啊——「武德皇帝」還則罷了,我可不想將來被俗稱為「靖康天子」……

    罷了,瞧第三個吧。裴嶷解釋說:「明公受天之命,拓土啟地,乃可名為『天啟』。」  

    裴該心說你們真都好學問,不再向前撞衫了,改向後撞……我真懷疑是不是還有一個穿越者,專門挑選了這些年號來試探我,甚至是想噁心我的。

    然而又不便全都駁回——你若是選其一,那另兩個因為什麼理由落選就不重要了;倘若全都不用,則人家翻遍故典,復絞盡腦汁琢磨出來的方案,黜退總得給個說法吧?當下皺著眉頭,反覆思忖:總歸都是好字眼兒,要不然我拆開來重新拼接一下?

    康德?這個自然也是不成的……天武?我又不是日本天皇……

    算了,反正年號不如國號重要,不過一個虛名罷了,只要四海晏平,國家康泰,享國也久一些,則陋號亦為雅稱,否則年號再輝煌,亦難免遭萬世的唾罵。

    於是最終指點著三份方案道:「我當先靖煙塵,復以德治國,乃可名之為『靖德』。」

    第五十三章 全新的開端

    晉晏平元年歲末,臘月丙申日,裴該登受禪台,司馬鄴北向而立,華恆進獻玉璽,群臣山呼萬歲。旋即祭天受命,踐祚登基,建國號為「華」,期以翌日,也即新春元旦,為靖德元年。

    封晉主司馬鄴為高平公。

    曾經有人建議,還當酬晉主為王爵才好,裴該就問了:「何以魏受漢禪,不與獻帝王爵啊?」漢魏之禪,才是源頭,理當遵從其典制。  

    裴嶷復請從周禮,建三恪,倒是得到了裴該的首肯。所謂「三恪」,是指周朝肇建,即維持前三朝的祭祀,於其子孫封邦建國,以示傳承有序。不過具體是哪三恪,卻向來眾說紛紜,或雲封虞、夏、商之後於陳、杞、宋,或雲封黃帝、堯、舜之後於薊、祝、陳——則杞、宋為二王之後,不在三恪之內。

    所以多半是儒家或者春秋戰國時代別的什麼「子」生造出來的概念吧。

    裴該於舊禮多不感冒,竭力刪繁就簡,拋棄那些純屬面子工程的玩意兒,但這就必然會引發士大夫階層的不滿,認為新朝不講「禮」。故而對於建三恪之類惠而不費的玩意兒——又不是真建封國,不過多出份俸祿罷了——他也就捏著鼻子認可了。

    華朝前論三恪,當指漢、魏、晉。當年漢獻帝禪讓,被降封為山陽公,五傳而沒於「永嘉之難」,裴嶷等人找到一個叫劉祭的,繼承山陽公爵號。後魏元帝禪讓,被降封為陳留王,兩傳而沒於「永嘉之難」,復覓得曹操玄孫曹勱,封為陳留公。乃並高平公司馬鄴,為其三恪。

    從魏制,三恪皆可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京都有事於太廟,則致胙。

    華朝的都城,或議仍守洛陽,或議遷往長安。前者的理由,是洛陽自後漢以來,三朝為都,又居天下之中,理當沿襲;況且羯賊未滅,國家方用兵於東,則朝廷官署居於長安,未免太過遙遠了一些。後者的理由,則因長安為裴氏興旺的根基,其於洛中的統治則仍嫌薄弱,為策萬全,還當返歸長安去才是。  

    裴該本人是傾向於長安的,因為他覺得關東的戰事不可能延續太長時間,新建王朝的中心還應當向西移,一則鎮定戎狄勢大的關西地區,二則便於收取涼州後繼續向西域發展,規復兩漢以來的最大疆域。但就目前而論,自己還應坐鎮洛陽為是——越是薄弱,才越是需要天子親自鎮定啊。於是對群臣說:「昔周之得天下,亦復兩都,我何不可兩都啊?」

    周之故都,即名為周,文王滅崇後於灃水西岸營建豐京,武王於伐商前,於豐京西北建鎬京,號宗周。等到攻陷朝歌,名義上小邦周代大國商而為天下之共主,為了鎮定殷商故地,乃建洛邑為新都,號為成周。歷代多以為西周的都城在宗周,但後世根據金文考證,事實上周成王五年,即自宗周東遷至成周,因此大致可以判定,西周之時,兩都並重。

    其後劉邦稱帝,初都洛陽,復徙長安,但洛陽的地位仍然高過普通郡治。東漢雖都洛陽,卻於長安周邊沿用了西漢京兆之名,且河南、京兆二尹並置。再往後定都關中者,往往要於所謂「天下之中」設置陪都——比如隋唐兩代,便皆以洛陽為東都,其間李治、武曌常居東都,武周建立後,更是直接定洛陽為都城,號神都。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34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