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652頁

    且在裴該進位,並將裴彬、裴暅塞入尚書省,裴軫、裴丕環列都邑,諸裴盡皆顯赫的同時,祖約也得任尚書,則祖逖平尚書事,手握天子,其位隱隱超邁太尉荀組與司徒梁芬,坐穩了朝中第二把交椅。此後天下高門,或將無過於裴、祖矣。

    此前亦多有識之士,擔心雍、司兩州就奉駕還洛之事而起齟齬,於國不利,甚至於還有謠言傳出來,或道司州軍將進逼華陰,以「迎」天子,或道裴公欲塞華陰,且請詔命討伐祖逖……等到此番詔書一下,人心方定,都慶幸重臣和睦,上下一心,則國家振興有望。

    不過就總體而言,在輿論上,裴該得分要遠高於祖逖。此前不少士人懷疑裴該將效司馬越、索綝之行,勢不能久,就此方才釋然,紛紛走出他們的隱居之所,或長安,或洛陽,投謁請仕。

    司馬鄴大駕起行,東歸洛陽,在梁芬、荀崧的主持下,祖逖、荀組的迎接下,儀仗輝赫、聲勢浩大,仿佛是在明告天下臣民,國家日益強盛之勢——自也不必冗述。

    且說裴該送走了皇帝,轉過臉來,便即召見一名遠來之人——乃是河東汾陰的豪族薛濤薛大淵。

    薛家派人來跟裴該聯絡,本在情理之中——此前裴該也曾多次遣人密往河東,聯絡聞喜本族,雖然都被胡人給堵了回來,間中亦與薛氏有所溝通——然而薛濤自己喬妝改扮,秘密西渡,直抵長安,卻大大出乎裴該的意料之外。  

    薛濤申以投效之意,並且說:「我本裴氏婿也,欲請裴氏致書,拜謁裴公,惜乎不得……」隨即就把裴碩的擔心和理由,大致解說一遍——「屢請而不得書,本不敢行。今聞裴公歸天子於洛,獨鎮關中,天下咸謂為賢相,雖漢之蕭、陳無以過。臣仰慕之誠日切,是以貿然來謁……」

    實話說若非從裴氏那裡始終得不到介紹信,薛濤是絕不會親自過來的,而既然空著手,若不親身前來,豈見誠意,怎麼可能得到接納呢?終究他本人都是白身,那若再派個同族過來,有什麼資格拜見裴該?

    其實裴該欲得汾陰薛氏久矣,只是一時聯絡不上同族,又為朝中瑣事牽絆,所以招納薛氏還提不上議事日程。等到薛濤親自跑來謁見,裴該當即盛情款待,全無薛濤擔心的世家重臣慣有之倨傲姿態。薛大淵不禁暗想:果是賢相……我這回算是來對啦!

    裴該乃問薛濤:「平陽知我歸天子於洛之事否?做何評價?」

    本國人的評價,見粒米而可知太倉,長安內外士人是怎麼想的,估計全天下晉人也都怎麼想。但是胡漢方面,對此又有何看法呢?薛大淵你知道不知道?

    薛濤點點頭,說我有所耳聞——「前還洛之詔下,消息報至平陽,晉戎諸臣……諸逆皆蹙眉,雲我晉君臣和睦、重臣齊心,必為胡之大患。還有人跑去奉勸劉粲,說晉無失德,不可遽圖,當固守黃河天險,以待時勢之變。然而劉粲卻道……」  

    說到這兒,略略停頓一下,斟酌辭句。裴該笑笑:「卿但明明白白複述劉粲之語可也,不必曲飾。」

    薛濤大著膽子回答道:「劉粲云:『汝等皆雲裴該是晉之忠臣,我卻不信,世間焉有至公無私如此之人乎?即彼父裴……』」頓一頓,終究還是把裴頠的名諱給咽了——「彼雲即先裴公亦無如此心胸。劉粲乃道:『裴該不過是自欲王關中而已!』」

    裴該聽得此言,不禁莞爾。就聽薛濤繼續說:「人皆不信,劉粲便云:『且觀裴某之政,若彼一從於舊,是無野心,我當自抉雙目;若彼跋扈妄為,擅改舊制,則必欲王關中無疑!』」

    裴該再也忍不住了,不禁手捻鬍鬚,仰天大笑起來。他嘴裡不說,心裡卻想:不意劉士光倒知我啊,果然最了解你的人,往往都是你的敵人。

    ……

    司馬鄴前腳才走,裴該後腳便以大司馬、大都督的身份,承制出台了一系列嶄新的規章、政策。

    首先按周禮「大國三軍」之義,將各營兵馬統合為前、中、後三軍。大司馬前軍合「雷霆」、「武林」共五營,以郭默為前軍帥、陸和為前軍佐、裴度為軍司馬;大司馬中軍合「劫火」、「騏驥」、「灞上」共七營,以裴嶷為中軍帥、甄隨為中軍佐、胡焱為軍司馬;大司馬後軍合「厲風」、「蓬山」共六營,以陶侃為後軍帥、劉夜堂為後軍佐,裴寂為軍司馬。  

    各軍皆可自行招募士卒,送長安整訓後編入現役,每營的總額放寬到五千。

    ——裴該確實打算以關中沃野,供養十萬虎賁之師。

    其次以士人流亡、遷徙過多,各郡國中正亦多缺額為辭,暫停中正品評,恢復漢代的薦舉制度,要求各郡國守相歲舉孝子、廉吏、博學、鴻才,總額二十,各軍帥、佐、司馬歲舉勇銳、知兵,總額十人,均公車送至長安備考。裴該把後世科舉制度的某些條文硬性塞入,凡人才均須分科目筆試(勇銳尚須試弓馬)、面試,不問出身,但看才學,通過者始有為將、為吏的資格。

    其三,丈量田土,核查隱戶,杜絕逾制。此前趁著動亂,很多豪門大族往往多占田畝,逼佃為奴,如今要求他們把逾制的奴婢放為平民,把逾制的田地歸還官府——只是過去為了屯田答應商借的,暫不沒收,以免有朝令夕改之嫌。

    至於家宅、服裝、車馬等逾制之事,裴該則一概不論。對那些有錢且肯消費的人,不論身份、地位,只要你別戴著梁冠、偽造印綬出門,哪怕自己跟家裡穿戴起來顯擺過癮,一切隨便。這算是給很多豪門留了面子,作為限田、限奴的補償。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65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