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713頁

    原本只想讓梁懃立下斬殺楊難敵之功,不過看情況,這傢伙肩不起如此重任來,那麼與其讓他跟這兒把主力拼光,還不如我伸手幫上一把……老熊無形之間,也算是給了我一個台階下,好吧,那你去吧。

    熊悌之得了甄隨的首肯,抖擻精神,當即挑選精兵,前去替換下羌卒,攻打氐寨。他這兩天在山下倒也沒有閒著,反覆審訊俘虜,因而被活活打死的都不下十人,早就對這核心堡寨的內部情況,瞭若指掌。計劃既然周詳,官軍的素質又非氐卒甚至是氐民可比,他這一上陣,形勢便瞬間改觀。

    但即便如此,也花費了整整兩天時間,才終於殺入寨中,氐卒多數戰死,氐民全都跪地求饒,最後裴軍和羌兵將楊難敵與其親信百餘人直逼到崖邊。熊悌之爬上寨頂,高聲呼喚,要楊難敵投降——「如今我不必再攻,只一輪箭,汝等便無一人可以得生,何如棄械而降?大都督向來仁厚,即便必要斬汝,應當只及本族,未必會害了這些依附的氐人。汝一世稱雄,既蹈死地,難道就不為部下生死考慮麼?」

    楊難敵不禁長嘆道:「我承先父基業,旬月之間,毀敗至此,哪還有臉面去地下相見呢?只恨兩次為莽夫所趁,敗得不服啊!」

    甄隨兩次都是親率小部隊實施偷襲,趁亂取勢,實話說所冒風險甚大,並非兵法之正道,楊難敵難免會想:我怎麼就輸了呢?老天爺為啥會如此眷顧一個莽夫?  

    其實甄隨兩次行險,性質不盡相同:第一回偷襲河池,純屬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搏命——因為食糧不足,退路艱難;第二次卻是謀定而後動,事先做過了仔細的勘察和周密的計劃。對此,楊難敵自然難以分辨,還當甄隨只是一味的魯莽,誤打誤撞,這才僥倖成功——他就不想想,人連續兩次打在你軟肋上,就真這麼湊巧嗎?莽夫能幹得出來嗎?

    楊難敵對於這仇池山的一草一木,都極為熟悉,他也不是不知道,正面崖壁並非無可攀援——自己小時候還爬過來著——只是手頭兵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自然只能防守官軍最可能來攻的方向,因而疏忽了這條「絕路」。況且在他想來,你就算攀崖而上,能上來多少人?還不瞬間就被我給包了餃子嗎?誰想甄隨慣會裹亂,甚至不惜以氐民做盾牌,竟然不到五十人就將山上的防禦給徹底攪亂了。

    ——這也是甄蠻子家的世代故智,原本抵禦官軍的時候,就經常綁了晉民做人質的……

    如今楊難敵自己也被逼到了絕地,朝下望望,雲霧蒸騰,深不見底。但是他知道,這一面的山壁比起甄隨所攀爬的正面來,其實要緩得多,有更多可以攀緣的樹木,有不少可以落腳的岩石。略一凝神,主意已定,於是大叫道:「我寧死,絕不投降!倘若佼天之幸,尚保此殘生,哪怕十年二十年,必要報此深仇,殺甄隨、梁懃等!」  

    隨即緊一緊身上的袍服、披風,命士卒將粗索縛在一根合抱粗的樹樁上,便即手把粗索,一縱身,朝山崖縱躍而下。熊悌之遠遠望見,不禁大驚,急命士卒:「放箭!」看樣子只能得著死的楊難敵了,可別真讓他給跑嘍!

    楊難敵那百餘名親信紛紛聚攏過來,各執盾牌,甚至以身擋箭,以遮護身後的楊難敵——最終這百餘人盡皆被亂箭射死,無一人請降,也無一人得活。然而等熊悌之領兵衝到崖邊的時候,伸手一拽,繩索那頭空無一物,再朝崖下望望,卻根本找不到楊難敵的蹤跡所在……

    第四十一章 涼州刺史

    甄隨奇襲仇池山的時候,裴該已然抵達了榆中城,在此召聚金城、隴西、南安三郡的戎部。除了少數被西路軍剿滅的,其餘氐、羌等,大小二十餘部,酋大皆至,全都拜伏在地,齊聲稱頌。

    只有兩家例外,一家是南安赤亭羌,其酋姚弋仲早就被裴該收為屬將,如今按刀侍立於大都督身側,俯首顧望舊友,得意之情溢於言表。另一家是吐谷渾,因為老頭子恰在半個月前溘然辭世,長子吐延才剛繼位,不敢遽離部族……

    主要老頭子太能生了,總計六十多個兒子,慕容吐延年近四旬,幼弟則還在襁褓之中。雖說老頭兒去年就曾使年長的十九個兒子折箭為誓,要他們同心一意,勿起齟齬,可終究人心隔肚皮,吐延真信不過他那幾個兄弟啊。如今自己才剛繼位,根基不固,倘若就此離部他往的話,某幾個弟弟突然間做起亂來,那可怎麼好?  

    因此吐延請人寫下一封言辭卑微、懇切的謝罪書,請叔父慕利延與兩名兄弟帶著信,來榆中拜謁裴該。

    裴該告誡諸戎道:「汝等既奉我晉正朔,當從朝廷之令,守中國之法。本各有轄地,從今往後,不得逾界,亦不得擅自爭鬥。此前關中紛亂,裴苞、司馬保等亦不能護守全秦,三郡長吏,或去位奔躥,或顢頇廢事,我今來此,當為晉戎各置官長。

    「我為朝廷大司馬、大都督,留台長安,護守西州,自當善待汝等,輕貢薄賦,且使強者不受胡虜之逼,弱者不為強者所凌。汝等亦當從我法紀,如有糾紛,訴之郡縣長官,長官處事不明,可來長安向我直訴,唯不得私相爭鬥,亦不可私相結盟。有私鬥、私盟者,兩造俱都入罪,我必再命大軍來秦,滅汝部族,梟酋大首級,發部眾為奴!聲明在先,勿謂言之不預也!」

    遂命游遐、胡焱、郭璞等人按查地圖,圈定各族或遊牧或耕種的具體地域,並且商定每年的貢賦額度。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71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