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5頁
更可氣地是一些當官的得知趙栩下令捕殺不抵抗的的官員之後,乾脆就在金軍到的時候,直接選擇了投降金軍,甘願充當金國的奴才,全然忘掉了自己的身份,大宋一時間出了大批的漢奸,戰局絲毫沒有什麼好轉,大宋天下依舊是危如累卵一般,如同風雨中大海上的一葉扁舟,隨時都有傾覆的可能。
當聽聞金兀朮大軍引兵攻入京東東路之後,有心發兵去救濟南府,但是卻沒有可用的兵馬,只能下詔,令濟南府附近的其它州縣,立即發兵前往濟南府支援張叔夜、韓世忠等人,與此同時,趙栩實在無人可用。只好重新啟用因燕山一役被貶的劉延慶,令其率兵再次前往河東路解太原之危,劉延慶於是調集了京西北路三萬兵馬,從西京洛陽北渡黃河。朝京東路太原府方向開去。
再說完顏宗望大軍出了真定府之後,又是玩兒起了他的大縱深大迂迴的戰法,驅使著大軍一路直奔濬州方向而來,沿途州縣即便是組織了兵馬進行抵抗。但是平原之地,在無險可守的情況下,這些宋軍根本就不是完顏宗望大軍的敵手,大批宋軍要麼潰逃,要麼就直接投降。
好在河北還有一個老將宗澤在,要不然地話。完顏宗望這次又該毫不費力的殺到黃河岸邊了!
宗澤在得知了河北巨寇楊進造反之後,上演了一幕單騎走敵營的活劇,楊進受到宗澤的感召,率所部義軍投在了宗澤麾下,在完顏宗望大軍再次攻至邢州地時候,因為收降宋軍,完顏宗望麾下已經有了十萬大軍,宗澤則命令軍中中軍統制王彥和前軍統制岳飛出兵抵抗完顏宗望的大軍,而楊進被宗澤任命為左路軍統制。率兵策應王彥和岳飛兩軍。在邢州和完顏宗望大軍開始了一場大戰。
雙方實力如果單從數字上來看,宗澤大軍似乎還占有相當優勢。他在邢州一帶收攏潰兵還有招募義勇,號稱有三十萬大軍。可是其中真正有戰鬥力的也就是王彥的中路軍和岳飛地前軍,總數不過八千多人。其餘的多為一幫烏合之眾,對上了宗望大軍之後,除了岳飛和王彥打了幾場勝仗之外,其餘兵馬連戰連敗,被金軍打得潰不成軍。
雖然岳飛和王彥還有宗望引兵奮力抗擊完顏宗望的中路大軍,但是眼下,岳飛還遠沒有後世那麼厲害,對於他來說也只能算是初露鋒芒,後世的岳家軍還遠沒有形成,要知道十年成一軍,倉促之間拼湊起來的兵馬,即便他有三頭六臂,也不能讓這些毫無經驗的民壯一夜間成為悍卒地,所以不論是王彥,還是岳飛,連續的征戰之下,兵馬損失也頗為慘重,雖然也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可是對於宗望大軍來說,遠沒有到傷及筋骨的程度,何況現在正是金軍兵強馬壯的頂峰狀態,這些金軍中不管是女真人、渤海人還是契丹人或者是漢人,都是跟著金主打了多年的悍卒,加上裹夾來的宋軍降兵做墊背或者是肉盾,宗澤的大軍消滅的多為一些僕從金兵地大宋降兵,而對於宗望地主力大軍,他們還是無能為力。
經過一番激戰之後,宗望不想被宗澤拖在邢州一帶,於是命完顏昌為副帥,領部分金兵,和大部分宋國降兵,在此和宗澤軍激戰,拖住宗澤軍之後,他自己又從燕山府和真定府調來一批援軍,然後親領八萬大軍,繞過邢州,再次逼向了濬州。
消息傳到汴梁之後,立即引起趙栩朝中一片震動,數月前的汴梁之圍到現在他們各個還都歷歷在目,雖然現在汴梁城中兵馬經過种師道一番整頓,比起以前地禁軍有了相當的提高,但是卻還遠不是兇悍地金軍的對手,而他們現在可以仰仗地也只剩下了黃河天塹。
聽聞了宗望大軍再次越過邢州,直逼相州和濬州黃河一線之後,趙栩立即委任种師道為黃河守御使,率領京畿之地的十四萬大軍,沿黃河布防,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大軍望風而逃,全線崩潰的情況,种師道這次引兵到了黃河沿線後,立即派兵收攏了黃河上沿途的船隻,並命部將率船沿河搜索,凡是發現船隻,一概強行收攏,停靠在黃河南岸,而北岸沿河不留一條船隻,哪怕是舢板也不許留下一條。
而十四萬大軍被分為五支大軍,由种師道親自任命主將,分段布防在從鄭州到大名府一帶的各處河段上面,下死令命各處兵將死守黃河,在河岸上每隔一里,便築壘而防,嚴密監控黃河上的動靜,還從軍中選出一些會水的兵將,臨時組建了數支黃河巡防船隊,在河面上游弋,防備金兵渡河,在种師道的組織下,黃河沿線總算是多少令人放心了一些。
可是這時候,西面傳來消息,西夏大軍在延州大敗了永興路的宋軍,攻入了延州(現在的延安)並且大軍直逼慶州(慶陽),南路軍也攻破了宋軍防線,威逼渭州,西線大宋和西夏的戰局也出現了不容樂觀的情況。
朝野之中又是一陣震動,趙栩簡直要頭疼欲裂了,大罵這個該死的西夏國党項人李乾順,這廝簡直就是個落井下石的無恥小人,金滅遼的時候,他們先是和遼國天祚帝結盟,後來卻有因為看到金國勢強,出賣了遼國,現在看到了大宋勢弱,他們便又連連發兵攻打大宋,趁機撈取便宜,實在該死之極,無奈之下,他只得改令劉延慶立即率軍暫時放棄馳援太原府,轉道永興路,抗擊西夏大軍。
到了這個時候,宋朝天下真的要成了一鍋粥了!趙栩這個新皇,說起來好聽一些,但是說實在的,趙栩這個皇帝恐怕是天下日子過得最難的一位了,連日連月的勞累,讓趙栩這個硬朗的人都有些支持不住了,一日受了風寒之後,趙栩終於病倒在了龍床上面,可是即便如此,趙栩還是堅持著每日上朝,聽取大臣們匯報各處的情況,思考並下旨處理各種紛繁的事務,那些大臣們看到趙栩如此勤政,也頗為感動,對趙栩的評價也更高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