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8頁
不僅僅是面子上過不去而已,事實上很多日軍內部“技術流”官僚,都覺得北上招惹蘇聯並非是一件非常明智的事情:諾門坎事件的結局證明了,日本陸軍裝甲部隊與蘇軍裝甲部隊存在明顯的差距,雙方再一次爆發衝突,日軍很可能再敗一次。
“蘇聯手中的裝甲部隊主力,也就是t-26坦克的先進性毋庸置疑,諸君。”一名主管大日本帝國裝甲武器的將官無奈的說道:“挑戰這種級別的對手,需要非常謹慎才行。”
但是這方面的問題,顯然日本陸軍航空兵方面樂觀了許多,因為上一次他們並沒有吃多少大虧,所以心態方面要比陸地上的部隊好上不少:“擊潰遠東蘇軍的空軍應該不在話下,可關鍵是如何實現占領。”
拋開這些表面的問題不談,僅僅是暗地裡需要調整的東西,就已經多如牛毛,讓人毛骨悚然了:日本因為南下戰略,整體上的物資儲備部署就偏向於南方,如果在北部開戰,那麼這些物資大部分都需要轉運到中國東北地區去,這對於日本來說,根本就屬於天方夜譚。
要知道即便是在鐵路公路發達的歐洲,德**隊要想從南到北或者從西到東的調配物資,也是一件非常龐大的工程,火車調度以及運輸安全,加上保密工作還有如此做的目的都要仔細的研究。
在落後到基本沒有鐵路,公路體系比起蘇聯來還要糟糕的中國大地上,要想完成一支龐大的戰略級別的部隊部署需要的物資轉移,可不是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能完成的。
日軍人員機動大部分都依靠雙腿,加上自行車還有騾馬,配合上汽車以及鐵路其機械化程度較低,物資依賴程度也較小,這是不爭的事實。可是突擊蘇聯這種級別的選手,可不是單靠刺刀自行車就能解決的。
因為對手的強大,所以日軍也必須準備好相應的抗衡手段,比如說更加先進的97式中型戰車,大口徑的支援型火炮,還有快速突擊必須有的火車汽車這些東西可都是物資消耗大戶,對於日軍來說都是吞金幣的高級裝備。
97坦克可是日軍1936年才研製出來的新坦克,性能在當時來看確實不弱(阿卡多提前玩出來的3號4號不在比較範圍),比起蘇聯的t-26坦克來,也是亮點滿滿的存在。那年月流行小坦克,確實不是日本一家一姓這麼做的。
關鍵是各國坦克的定位問題,直接影響到了日軍坦克的戰績還有直觀性能。這裡讓人無語就無語在了日軍的這個中型戰車的定義,徹底讓使用者覺得自己花了大錢卻沒買到好東西。這就好比買輛日本的豐田凱美瑞,咬牙說自己的c級車硬去對比寶馬750,並非是凱美瑞不好,關鍵是它真不是同一級別的東西啊。
全世界軍隊裡都有日本97坦克這個級別的裝備,比如德軍的3號突擊炮,比如蘇聯的t-26,又比如說美軍的m3lee等等,可惜的是全世界已經沒有一個國家叫這種級別的坦克為中型戰車了。
1939年的3月,德國人此時還在用3號底盤純屬出於經濟學考量,在產的3號突擊炮也是支援步兵的裝甲車輛,而非裝甲決戰武器,德軍裝甲部隊裡的中流砥柱是豹式坦克,美**隊中干同樣活的是m4,蘇聯人已經在玩t-34和史達林了。
日本人卻在這個時候,還抱著自己家的15噸重的97式坦克大腿,硬說這是中型坦克,並且還把它當做主力坦克來使用,這就是典型的趕鴨子上架行為了。事實上日軍打算用來對付t-26坦克的97式,也就無非比老態龍鐘的t-26“老大爺”強了那麼一點兒而已。
這就涉及到一個哲學問題,並非大家執意貶低騎電動車的是窮絲,畢竟很多人還買不起電動車呢可是騎個電動車偏偏要和開法拉利跑車的比誰更有面子,那就不是大家仇富惡意潑髒水了吧。
當然,事實上日本真正在紙面數據上和德國主力坦克豹式差不多的四式戰車,現在還處於坦克設計者的想像中呢,至於那個和3號水平差不多的一式戰車,現在還只是圖紙上的東西而已,連個模型都沒有。
雖然日本是當時亞洲唯一一個能夠和西方列強一起,獨自開發坦克技術的“強國”。可是畢竟家底有限,乍富的本質無法改變,其搞出來的東西,確實也和真正的裝甲強國有一定差距。
再加上日本一向有著“要分一半羹給海軍”光榮傳統,陸軍拼了老命想要多生產幾輛小坦克過家家的時候,海軍自己還在玩更優越的“aav”(現在叫efv了)內火艇,所以有這種悲劇的情況出現,也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由於日本陸軍都有了研究航空母艦的前科,所以日本海軍自己研製裝備兩棲坦克這種事情就請別再大驚小怪了。山本五十六元帥現在還困在索羅門群島進退兩難,還不是因為陸軍這邊奇葩的堅持要打英帕爾鬧得?
就在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東條英機還有杉山元兩個人互相交換了一下眼色,杉山元咳嗽了兩聲,開口說道:“肅靜!這一次對蘇聯開戰,我們是有心算計對方無心,自然是會占有優勢的,具體的優勢,我和幾個將軍分析了一下,下面就讓東條君為大家說一說。”
東條英機拿起了面前的文件,緩緩開口說道:“第一,我們的諜報人員正在確認蘇軍在遠東的具體實力……也在分析美國對蘇聯的援助究竟有多少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