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8頁
墨索里尼也不是白痴,他依舊還是擺了擺手,拒絕了美國外交官的蠱惑:“北非戰爭的時候,隆美爾的5萬人不還是追著你們10多萬美國大兵打?現在德國那邊可是一個集群幾十萬人,10萬美國士兵哪裡夠……”
“這不是最壞的打算麼……我們大部分的計劃,其實都是建立在義大利宣布退出戰爭,退出軸心國的時候,德軍動武這個前提下的。可是評估報告顯示,德軍動武的可能性最多也就只有30%,根本不足為慮。”美國外交官趕緊跟著說道。
說完之後,他又補充了自己的想法:“領袖先生,請您一定要抓住最後的時間,這是您最後的機會了!一旦失去這個機會,到時候德國人依舊是大兵南下吞併義大利,而美國卻沒有力量再幫助您和您的國家了!”
最近一些親德的義大利黨派,還有部分平民經常冒出大歐洲一統的可怕論調。這也是墨索里尼急著和美國外交人員頻繁磋商的另一個原因,他害怕失去手裡的權力,更害怕德國人最終鯨吞義大利。
不過考慮到義大利邊境地區那個將巴爾幹半島上的游擊隊收拾得不敢露面的德軍J集團軍,墨索里尼就覺得自己的背後陰風陣陣。他考慮了半晌,最終還是站起身來,下了逐客令:“讓我再好好考慮一下吧!畢竟這種事情,我們大家都需要慎重一些。幫我送幾位特使先生出去吧……”
☆、1005坦克炮
嘈雜的工廠里,工人們正在拼了命的工作著,就如同英國人的海員滿大街都是一樣,德國的工人也多如牛毛。首發這裡的每一個工人都是工作過十年左右的老技師,他們的每一個動作都經過時間的錘鍊,顯得那樣一絲不苟。
一方面是德國工人底蘊雄厚,另一方面德國的超級工廠里也在想盡辦法用機器來代替人去工作。德國在好幾年前就開始倡導機械自動化,結果卻因為硬體上的缺陷和滯後,一直進展有限。
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在自動化生產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多,終於讓崇尚精密製造的德國人,搞出了一整套生產各種零件的半自動化生產線。其中一年前被德國納入囊中的英國計算大師圖靈提供了許多建議,讓德國在這個重要的領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更讓人覺得可怕的是,德國在工業方面的底蘊已經被包括施佩爾在內的德國高層釋放了出來,在一個沒有被戰火破壞的歐洲下,工業製造能力甚至有趕超美國的趨勢。雖然其他方面可能依舊存在差距,但是在軍工生產上,德國人已經比另一個時空中,提高了很多很多。
“把那邊的零件擺放到傳送帶上去!速度快一些!”一名車間的負責人指著剛剛被送來的,由法國工廠加工過的精緻的零件,對手下的一群學徒們大聲的命令道。
於是這些剛剛從技術學校里畢業的學生們,就笑著蜂擁而上,開始七手八腳的將那些刻著生產廠家還有生產日期和質檢員編號的零件,整齊的在傳送帶上擺放成了一排。
接著這些零件就在傳送帶的帶動下,向著遠處的安裝工具機移動了過去。然後那邊的技術工人,就熟練的將這邊傳送過來的零件,焊接在了鋼板上的一個突出來的位置上。他們的動作非常簡單,只是用焊槍點一點,那邊已經間隔好距離的零件就正好到達位置。
很快這個零件就焊接完畢,接著被人用推車推向另一個傳送帶,送往下一個加工的位置上。每一個這樣的人工焊接環節,都是八組人員輪換工作,每天每組只工作三個小時,用來確保人工環節上的萬無一失。
這邊車間內生產好的鋼板,會在下個車間被焊接成地板,鋪設到坦克內部作為地板使用,這是底盤加工比較靠後的工藝了,一般安裝好這些地板零件之後,這輛坦克的底盤就差不多徹底完成了。
距離這裡不遠的高牆另一端,是德國坦克炮生產車間,那裡的實驗倉庫內,一門新型的擁有修長身管的坦克炮,正在被緩慢的吊裝在一個焊接起來的奇怪炮塔上。這個炮塔和德國一直沿用的一體防盾炮塔非常不同,採用的是分割防盾的安裝形式。
類似現代坦克,這個炮塔的正面裝甲是焊接在炮塔兩側的,並不跟著坦克炮一同上下移動,這種結構破壞了正面裝甲的完整性。不過這種結構更容易焊接生產,其他的好處也更明顯一些。
比如說,這個結構可以讓火炮本身擁有更良好的活動能力。畢竟帶著一塊裝甲板,和帶著三分之一塊裝甲板,在重量上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的。隨著重量的減少,火炮系統的俯仰運動將變得更加方便。
這種新式的炮塔是德國技術人員開發出來的虎王坦克的最新炮塔,使用的是阿卡多和前線所有裝甲部隊期待已久的105毫米口徑反坦克炮。雖然比起蘇聯使用的史達林坦克上那門122毫米口徑火炮來口徑略小了一些,可是在穿甲威力上卻超出了整整一大截。
為了安裝這門火炮,虎王坦克加裝了更厚的側翼裝甲板裙,車身裝甲厚度也增加了5毫米。正面裝甲厚度要增加整整30毫米,讓這輛德國未來的主力坦克擁有更可怕的抗擊打能力。
增加的重量是為了讓坦克在任何角度上都擁有穩定的射擊能力。雖然這些重量的提高讓虎王坦克的機動能力每小時下降了5公里,不過所有人都覺得在速度上付出的代價是非常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