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頁
這裡面包括美國的納粹黨,一些孤立主義者,甚至很多敵對黨派的議員都加入其中。他們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待德美關係,覺得即便在未來出現一個強大的德國也不足為慮。他們自信美國的經濟優勢,覺得這個時候捲入勝負未知的戰爭非常不明智。很不幸的是這個論調得到了大多數民眾的支持。他們認為美國不應該再次捲入歐洲的戰爭。
而事實上美國的投資並非全部都有回報,羅斯福政權援助英國的坦克還有飛機甚至是軍艦換來了很多原本屬於英國的海外軍事基地,這些基地讓美國在未來足以保持一個相對於優勢的國際地位。
不過最近英國的國力似乎已經被榨乾了,英國政府再也無法有效的行使其對殖民地的絕對控制權,一些依靠出賣殖民地特權來換取美國援助的辦法,最近兩個月已經不太好用了。但是在另一個方面,美國的“志願軍”在北非的作戰就像是一個無底洞。每一個月它都會消耗掉從中東開採出來的石油,並且需要國內軍工廠生產坦克還有飛機加以補充。以托布魯克戰役為例,巴頓一口氣打光了400輛坦克,這些坦克全部都要從美國本土補充到北非戰場。
這麼一來美國國內就有了不同的聲音:如果德國保證美國在中東的石油利益。那麼為什麼要在北非幫助英國人和德軍拼個你死我活呢?德國和美國和平相處難道就一定不如壓制德國獲取的利益大麼?
羅斯福被這種短視的論調給徹底拖累了,這種只看眼前利益的做法簡直就是自欺欺人。德國不同於美國,它是一個大陸國家,曾經悲催的地理位置一旦在打開局面之後就會有很多好處——這個國家與亞非歐的聯繫自然要比游離在外的美國緊密的多。
都不需要德國刻意做什麼,鋼鐵軸心就會把美國孤立在主流國際環境之外。到時候人家不帶美國玩了,美國又能如何?以南北美的實力向整個亞非歐開戰?那時候才是真的陷入到勢均力敵的戰爭之中。
現在對德國開戰,那是正正好好的“趁他病要他命”,可是國會的那些蠢貨卻在想著如何與冰島英國皇室劃清界限,與強大的德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
雖然很多有識之士依舊支持羅斯福,美國的軍火裝備依舊在源源不斷的運往北非,可是羅斯福感覺到了阻力,感覺到了自己的力不從心。這樣下去只要德國在北非確立了戰略優勢,把地中海還有巴爾幹收入囊中,美國差不多也就被提前踢出國際局勢了,到了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悲劇到極致。
當然在蘇聯那邊的投資也顯然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雖然蘇聯通過貿易把大量的原材料運往美國阿拉斯加地區,但是很多軍事援助沒有運到前線,蘇聯也沒有在正面戰場上起到牽制德軍的戰略目的。
換而言之現在隱性的聯盟英國-美國-蘇聯之間,只有美國在一直承擔著消耗的角色,這顯然不是羅斯福希望看到的局面。他希望能夠在各個戰場上消耗德軍的戰略資源,而不是用美國自己的戰略資源去填蘇聯英國這兩個不見底的深坑。
現在德國把戰爭的魔爪伸向了美國主導的中東地區,這個以往絕對會讓美國資本家暴跳如雷的舉動竟然被美國的資本家們忍下來了。他們竟然決定用一部分妥協來換取德國退讓,這顯然就是對美國一直以來支持盟友的添油策略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你再這麼只見投入不見回報的支持英國蘇聯,我們可就要不客氣了!
“給英國皇室發一封電報吧,我們在北非要全面採取防守態勢了。”羅斯福想到這裡,無奈的對身後的秘書說道:“給蘇聯的援助也暫停下來,告訴史達林那邊,他現在這麼一個打法,我們美國人也供給不起。”
“加強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存在感,實在不行就把巴頓調過去!”緊接著他補充道:“我們必須以美國的根本利益作為前提去行動……中東石油的生產必須得到確保!將我們的一個師運到中東去,加強那裡的守衛力量!必須小心土耳其人。”
這就是羅斯福深思熟慮後的對策了,他決定收縮美國在北非還有蘇聯的投入,加強美國在中東的力量,算是在沒有擴大美**事開支的前提下,變相加強了美國對中東石油產區的控制力度還有防守能力。
這個時候他已經不再考慮讓美國什麼時候參戰最為有利了,他現在正努力的維持現有的國際形勢,來保證美國不被德國的速戰速決提前趕出整場世界大戰。他現在有點兒賴著不走的意思,只是咬著牙在等待,等待一個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
雙方還是在等一個機會,如果德國搶先在中東動手,並且在北非取得勝利,那麼美國出局,德國直接贏得世界大戰的勝利;當然,如果美國得到契機可以提前參戰,那麼羅斯福就贏了,美國捲入戰爭之中,世界形勢將變得更加撲所迷離。
羅斯福在賭,他不覺得美國置身事外是一個長久之計,他覺得美國捲入世界大戰才是有利的。這是他和他身後的許多人的共同想法。他們堅信美國會成為未來的世界領袖,而不是被排擠在世界圈子外面的孤魂野鬼。
“現在,就看我們的對手是什麼個想法了!”羅斯福嘆了一口氣說道:“是打算一口氣打敗美國登上真正的世界之巔,還是穩穩的收拾局面,連一個加入戰爭的機會都不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