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26頁

    宋朝的科舉考試,差不多算是自由度最高的,死記硬背的內容幾乎都不考了,甚至連詩賦也取消了,只有時政問答,再從四書五經中挑出一句話,寫一篇文章即可。

    而明清兩代的科舉考試,則是自由度最低的了。要求考生寫文章的時候嚴格按照要求來。對文章的字數、句子長短,每一句的聲調等等都有嚴格要求,八股文的說法也由此而來。

    而雲中鶴此時處於這個世界的科舉考試,依舊是採取大夏帝國幾百年前的制度。

    算是唐朝時期明經科和進士科的結合,但又沒有那麼細分。

    第一天靠帖文和經義,成績占比在百分之三十左右。

    什麼是帖文和經義呢?

    就是死記硬背,所謂的帖文就是填空題。

    隨便摘取四書五經的隨便一段話,摘掉幾個字,讓你填寫上去。

    又或者寫出一段話,問你出自那本書的那一部分。

    看上去好像很簡單是嗎?

    但是四書五經總共加上去,整整幾十萬字呢。

    你以為光考四書五經就行了嗎?不是這樣的,帖文的考試內容每一次都在增加。  

    帝國出了某個偉大的皇帝,他總要寫一本書吧,總要留下什麼不朽著作吧?

    比如南周帝國的太上皇,牛逼不?牛逼。

    他快要退位的時候,就寫了一本《南天錄》,字數不多,九萬多字。

    如今萬允皇帝上位了,也要寫一本書吧,《北語》,字數不多,十一萬。

    太上皇天衍皇帝在位的時候,正是南周帝國中興,並且快速崛起的時候,征戰南蠻,為帝國擴張了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

    而這本《南天錄》寫的便是這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風土人情,最重要的是多少多少年之前,我們的人民就曾經在那裡生活過了,所以我們南周帝國打下這片疆土是天經地義的。

    所謂自古以來這便是我們祖宗的土地,我大周只是拿回來了而已。

    為了徹底占領這片土地,天衍皇帝就要寫成一本書告訴整個天下,這是一片什麼土地,有什麼故事,就是要讓天下萬民對這片新土地產生熱愛,產生強烈的認同感,並且願意付出生命去保護這片疆土。

    意義重大不重大?當然重大。

    有了這本書,我們就擁有了征戰並且占領南蠻這片土地的大義了啊。  

    所以,科舉考試當然要考。

    如今萬允帝登基了,轉變了帝國戰略,從南下轉為北上,要去參加天下爭霸了。

    那麼這本《北語》,就是說北伐的意義是何等重大?對整個帝國,對整個天下,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北伐不是為了私人野心,而是為了天下萬民啊。

    所以有了這本《北語》,南周帝國也就有了北伐的大義了啊。

    你說重要不重要?科舉要不要考?

    所以這第一天的帖文和經義,已經從原來的不到十本書,發展到現在的二十三本,總共一百五十幾萬字。

    也就是說,你想要把第一天的考卷全部都答對,你要把這二十三本書,一百五十幾萬字全部背下來。

    就問你變態不變態,能不能做到?

    對於幾乎所有的考生來說,幾乎背吐血了都做不到啊。

    那麼這第一天的帖文和經義,總共有多少道題呢?

    二百道!

    你沒聽錯,二百道!

    整整十張大考卷。  

    這是題海戰術啊,要淹死你的啊。

    所以科舉考試,第一天最變態,想要靠滿分?你想都不要想啊!

    第二天科舉考試的內容最重要,成績占比百分之五十。

    總共三道題,全部是時務策,兩篇短的,二百多字左右。一篇長的,八百字左右。

    長的這篇策論最重要,甚至占第二天考試成績的全部,那兩篇短的只是幫助考官對你的才華進行全面的評估,起參考作用。

    所以能不能中舉,完全看第二天。你要是策論寫得不好,那直接回家吧,這次考試你沒有希望了。

    科舉考試是選拔官員,策論最考驗一個人的執政能力,眼光和視野。

    一天之內,要寫出三篇策論,這難度也是超級大的了,很多考生第二天考完之後,能夠直接癱倒在地。

    科舉考試三天,第一天最變態,第二天最重要,那第三天呢?

    第三天最浪。

    因為第三天考的是詩賦,通常只有兩題,按照題目,寫一首詩,一篇賦文。偶爾可能還會有第三題,寫一首詞。

    但就算是三道題,加起來字數也沒有多少。  

    但是這也最考驗天賦,才華,情懷。

    雖然第三天詩賦考試占比不高,僅僅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

    但如果想要中前三名的話,這第三天的考試又極度重要。因為所有的考官都覺得,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胸懷,便是詩賦。

    你這個人的詩賦不行,那就證明你胸懷不行,你格局不行,你格局不行的話?怎麼能夠奪得解元或者亞元?

    南周帝國總共十九個行省考區,滄浪行省因為人才實在太多太多了,所以錄取人數也稍稍多一些,但是也從來都沒有超過一百個。

    最多的時候九十六個,最少的時候八十個。

    那麼參加滄浪行省鄉試的人有多少?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2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