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8頁
古時作戰,講究一個弔民伐罪,以有道伐無道。
至少現在,在明面上,高句麗並無不臣之舉。其王高建武深諳今夕之大唐,遠非往昔之大隋可比。
高健武在年輕的時候曾經親率五百死士擊退殺入平壤城的來護兒大軍,可見他並不是一個懦弱的人。
然而他是一個能夠看得清楚長遠形勢的人。
他清楚的認識到,李世民時代的中國已經不是隋煬帝時代的中國了。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即使縱觀整個中國史也是最為卓越的軍事家之一,遠不是隋煬帝可以相比的。更何況,現在的唐朝名臣良將如雲,邊患基本被掃平,高句麗此時要是再繼續桀驁不馴,那麼全中國在隋代伐高句麗時累積的怒火就將會一古腦降臨在高句麗的頭上,那時再後悔就晚了。
所以高建武一邊暗渡陳倉,一邊卻將姿態放的極低。一面修建“長城”作軍備,一面加緊聯合百濟進攻新羅,意圖將唐朝在朝鮮半島上的盟國掃平,以解後顧之憂,一面又在頻繁地遣使朝貢,並且和唐朝互相遣返國人,擺出一幅友好的姿態,更是獻上封域圖,聽說還有派太子入大唐為質的打算。讓大唐雖然有心發兵,但是卻找不到什麼強有力的直接藉口。
百濟這一回侵犯新羅,背後鐵定有高句麗的影子。只是明面上,這事兒跟高句麗無關。所以大唐只能藉口攻伐百濟,逼得百濟不得不求高句麗聯手。可若是高句麗這時候就是見死不救,就是不同百濟聯手,那大唐也就只有幹掉了百濟,拿高句麗也沒有辦法。
而在大唐內部,因為時間太近,所以百姓對於隋煬帝征伐高麗的陰影還沒有過去,還沒能從那場災禍造成的影響中徹底走出來。猛然又將他們置於同樣的事件當中,自然會恐慌,會重新想起來那時候的民不聊生,走投無路的遭遇。這絕不利於團結一致,對外進行戰爭的。
因此,要順利的進行攻伐高句麗的計劃,就要解決這兩個問題。
其一,有足夠有力的、能夠讓大唐直接對高句麗用兵的理由。
其二,使百姓自發的、自覺的支持朝廷進行這一場戰爭。
“夏卿,你素來對這一方面有法子,且來說說你的看法。”李世民對夏鴻升問道。
夏鴻升知道李世民定要問他,早已有所準備。
於是將方才所想說了出來。
李世民點了點:“不錯,正是此兩個問題。夏卿可有應對之法?”
“第一個問題。唇亡則齒寒的道理高句麗不會不懂,也不會不知道大唐對高句麗的心思。所以一旦大唐對百濟用兵,見百濟快要撐不下去,高句麗只怕不會真的抽身事外,冷眼旁觀。便就算其真的袖手旁邊,任由大唐攻伐百濟而不管,那也有辦法。間諜在高句麗運作多年,到時候不過只需幾個陰謀,理由也就有了。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決。”夏鴻升說道:“第二個,才是最主要的問題。方才長孫大人、房大人都已經論述。破解之法,也有。”
“說來聽聽。”李世民說道。
“還是微臣總說的那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前隋煬帝征伐高句麗,為何最終會落得個百姓反對,到處起義的結果?說白了,還不是因其征伐,極大的損害了百姓之利,故而才得不到百姓的支持的?支持煬帝征伐,結果家破人亡,連最基本的生存的利益都沒有了,百姓自然不會再支持他,而是要反抗他了。倘若當初煬帝越征伐,百姓越富裕,過的越好,那百姓如何還會反抗他?”夏鴻升說道:“所以,若是朝廷想要在征伐高句麗一事上面,獲得百姓的支持,那就要以重利誘之,讓百姓覺得朝廷征伐高句麗,他們有利可圖。那麼百姓就會支持朝廷的戰事了。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就是這個道理。”
“如何讓百姓覺得朝廷攻伐高句麗對他們有利?”房玄齡笑了笑,說道:“還請夏侯細說。”
“是。”夏鴻升又繼續說道:“百姓所最重之利,無非土地。而遼東有大量可耕之地,且皆為肥力極大的黑土,十分適於耕種。諸位大人可知,遼東的耕地,若是能夠全部開闢出來,面積有多少?”
“多少?”長孫無忌問道。
夏鴻升伸出四根指頭來:“四億畝!依軍機坊所用之計數,一一為一,十一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一千,十千為一萬,十個一萬為十萬,十個十萬為為一百萬,十個一百萬為一千萬,十個一千萬為一億。而我朝關中之人口,如今不過兩百萬戶。即相當於說,將遼東之耕地若拿來給關中的百姓分,則每戶可分得兩百畝地!戶部有人口數,查之,我大唐在冊有戶三百萬,口一千兩百萬,那麼遼東之耕地若是都能夠開發出來,則相當於我朝每人多了三十多畝地!”
“什麼?!”在場之人,無不大驚失色,一副聽錯了的樣子。
“整個大唐,在冊每個人口分三十畝地?!娘哎!夏兄你莫不是在開玩笑?!”蘇定方距離夏鴻升最近,聽得也是最清楚,可依舊不敢相信。
夏鴻升搖了搖頭:“這些數據都是間諜在遼東勘探多年得出來的,不敢說絕對準確,但也差不離了。”
李世民也是被這個數字嚇的一愣一愣的,此刻不可思議的瞪著眼睛看著夏鴻升,癔症了半天,才開口問道:“這……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