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頁
“治病救人,本事醫者份內之事,何敢貪圖賞賜?”太醫令也躬身說道。
夏鴻升看了看兩人,然後躬身說道:“孫道長和何太醫,醫者仁心,叫人敬佩。不過,微臣卻想要想陛下討要一些東西了。”
“哦?”聽到夏鴻升竟然主動開口要東西,李世民有些意外,很是好奇的問道:“夏卿想要何物?”
“這防止瘧疾的法子,雖是微臣從旁人處得知的,然其人如今早已不在人世,也就算是微臣的了。法子既然是微臣的,那就是微臣的東西。陛下,您知道微臣不是個謙謙君子,說話三句不離一個利字。這法子既然是微臣的,那就像是微臣的宅子,像是微臣的器物,像是微臣的產業一樣,那就是屬於微臣的。微臣的宅子,沒有微臣的同意,其他人不可以住;微臣的器物,沒有微臣的首肯,旁人也不能夠用;微臣的產業,沒有微臣的點頭,其他人更不可占據。所以,微臣想要向太醫院討要一文錢,充作從微臣之處買來瘧疾防治之法推廣使用的權利,即是買來微臣的同意。”
李世民眼鏡眯了起來,直勾勾的盯著夏鴻升看了一會兒,他如今已經了解夏鴻升的習慣,於是問道:“夏卿之意,恐怕不在這一文錢,和瘧疾防治之法吧?夏卿想要告訴朕什麼?不需拐彎抹角,直接道來便是。”
第360章 專利,專有之權利
李世民知道夏鴻升的情況,說他家財萬貫也不為過,而且論起掙錢的能力,長安恐怕沒有出其右者。因為夏鴻升的生意從來沒有瞞過他,多數還都拉了李承乾或者李恪入伙,所以李世民了解的清楚,夏鴻升不缺錢。可這會兒夏鴻升說因為防治瘧疾的法子是他的,讓度給太醫院使用了,所以要問太醫院要錢。要錢卻也只是討要一文錢而已!堂堂的大唐開國縣侯,何曾缺少過那一個銅錢?所以夏鴻升這麼做,肯定有別的意思。
見李世民讓自己直說,夏鴻升就躬身行了一禮,說道:“陛下,去年冬天,微臣做了煤爐子和蜂窩煤,用來取暖,效果還可以。比起來以前取暖,或是燒柴,或是燒炭,那炭盆子放於屋中,既不暖和,又不安全,人非常容易中炭毒。而微臣做出來的煤爐子,不僅能夠讓坐在旁邊的人暖和,也能讓整個屋子都暖起來,而且燒煤的煙氣,能通過管子放到外面去,只要密封不被破壞,人一般是不會中炭毒的。而燒煤,比燒柴火和燒木炭都熱的多,暖和的多。正是因為有這麼多優點,所以煤爐子很快就風靡了長安,而煤爐子用的蜂窩煤,也是隨之傳了開。”
“不錯,那煤爐子是好。置於屋中,猶如冬去春來。”李世民點了點頭,說道。
夏鴻升點了點頭,又道:“前些日子,有人在雲中那邊,發現了有人私自模仿微臣做出的蜂窩煤,可是他做出的蜂窩煤質量很差,還沒有燒多久呢就會碎成渣渣。關鍵是,他冒充我莊子上的蜂窩煤,可做出來卻是不能用的,賣了出去,必然損了微臣蜂窩煤的名聲,若是傳開,別人就會說微臣仗著只有自己知道蜂窩煤的做法,所以就故意做出不能用的東西,騙人錢財了。”
李世民看看夏鴻升,不動聲色,只是淡聲問道:“那夏侯是如何處置的?”
“微臣派了煤場的幾個熟手去了雲中。”夏鴻升笑了笑,說道:“問那個人要了一文錢,然後讓那幾個熟手將打蜂窩煤的手藝教給了他。”
“哦?夏侯此舉?……”太醫令在一旁吃驚道:“那豈不是做蜂窩煤的手藝就要流傳出去,往後誰人都可以去按照這種手藝做蜂窩煤了?如此一來,那夏侯的生意豈不就……”
夏鴻升笑著搖了搖頭,說道:“無妨,在下並不擔心被人知道。因為不論是誰,若是想要使用這種手藝做蜂窩煤,都要先付給在下一文錢,買來在下的首肯,方才能夠使用。所以使用這樣手藝的人越多,給在下付這一文錢的人就越多,所以在下巴不得更多人去使用這樣手藝,哪裡還會藏私?”
李世民眯起了眼睛來,盯著夏鴻升看看,卻沒有說話。反而是孫思邈開了口,問道:“夏侯有陶朱公之能,卻為何如此看重這一文錢?”
“不錯,遍尋整個長安城,朕也找不出來比你更滑頭的人了,說說,你為何如此糾纏著這區區一枚銅錢不放?”李世民點點頭,往後靠了靠,看著夏鴻升說道。
夏鴻升笑了笑,說道:“陛下,孫道長,非是升糾纏著這一文錢不放。自從微臣出了鸞州以來,烹新茶,做白糖,釀白酒,燒玻璃……那一樣不是每年數萬貫的紅利?陛下,微臣看重的並非是這區區一枚銅板,微臣看中的,是這後面的規矩。”
“規矩?”李世民驟然抬起了眼睛來,問道。
“不錯,陛下,正是一種規矩。”夏鴻升起身再拜,答道:“陛下,微臣說的這種規矩,長久以來都欠缺,所以才有無數人將自己的獨門技藝藏了起來,只傳子孫,不傳外人,寧願帶入棺材裡面,也不願意讓世人所知道。正是因為欠缺這種規矩,所以人們才一個個的死守著手中秘技,不願意拿出來傳播,不願意讓天下的百姓都能夠受益。陛下,古往今來,失傳了多少技藝,這些技藝為何會失傳?自然是因為沒有人再會了。又為何沒有人會了?蓋因所持者敝帚自珍,從來不願意傳於外人,讓更多人學會。而究其緣由,無非又是一個利字。只有自己知道,便可以保證自己從中獲益,若是兩個人知道,這份利益就少了一半。若是被更多的人知道,天下誰人都會了,自然就無法依靠這個東西獲利了。所以持有某種技藝者,從來不願意更多人知道這門本事,這就導致了會的人越來越少,稍有意外,技藝便無法傳承,進而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