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頁
濟南府和青州府的聚耕等事眼看著就要完成,緊跟著登州營又放出一個重大的消息,派出正兵與軍將到濟南府各城鎮搭建軍營,張貼告示招募正兵與鹽丁。
登萊兩府的正兵與鹽丁原本是充足的,但接連幾次的外抽和外駐,各處也已經捉襟見肘,王爭這個時候啟動招兵,也是無奈之舉。
登州營的招兵一次比一次規模更大,這次更是遍及濟南、青州、登萊四府,許多青壯踴躍參軍,一時間,山東各地武風盛行。
如此大規模的招兵,勢必要在龐大的開銷花費中雪上加霜,王爭看著治下一天天的變好,也是由衷的高興。
正兵招募後一般就在本地立營,過不了多久,登州營便會馬不停蹄的派出老兵前往各處充任基層軍官統帶新兵。
相應的,各地的鎮守軍將幾乎都成了實鎮一方的硬派角色,這種人,既要絕對的忠心,也要有相應的能力,足夠壓服地方的宵小之輩。
這些軍將單憑王爭一個人根本挑不過來,其實人數太多也記不太清,往往都是與軍議司的李岩、管清天、顧君恩等一眾參謀商議決定。
集思廣益,查缺補漏,各地赴任的名單都是現在登州營內的老資格,基本都是從鹽丁、嫡系鹽丁、正兵、戰兵一路憑著軍功升任上來。
經過了無數次的歷練與考核,從屍山血海的戰場上拼殺出來,這才是鑄就了這批嶄新的守備、千總、游擊甚至是參將。
王爭讓他們帶兵駐守地方,壓服宵小絕對是綽綽有餘。
飯要一口口的吃,王爭深知山東六府糜爛甚重,時局不靖,登州營如今的實力還不夠,只能一點點的去改變,穩步前進。
若是急於求成,只能適得其反。
眼下登州營實際控制的地區一下子擴展了一倍,幅括登、萊、青、濟南四府之地,需要的兵員和各種後勤官吏也是大把。
告示貼出去之後,各處新建起來的軍營、軍議司分署與巡檢司分署等每天都會迎來成片的流民和難民前來報名。
當然了,還有大量渴望建功立業、封妻蔭子的義勇之士前往投奔。
山東省在以一種極快的速度從瀕死狀態中復生,但事實上,早在王爭與聞香教周旋於登、萊、青州等地的時候,除了山東以外的地方就又是刀兵大起。
去年歸順明廷的流寇首領張獻忠、羅汝才等人,果然是有狼子野心,五月份的時候他們聯合了革左五營等一些有名望的流寇首領,在谷城、房縣復舉“義旗”。
事實上,兩處的知縣早就察覺到這些流寇的不臣之心,但他們只是個小小的地方官,說出去的話甚至連五省總督熊文燦府中都到不了。
就算是能到當今的內閣輔臣、兵部尚書楊嗣昌楊閣老手中,怕也會被瞞住不報。
這位楊閣老深得聖眷,獨得恩寵,但凡對自己不利的奏報都會壓住不報。
就連五省總督熊文燦,三省總督孫傳庭等人的塘報他都敢壓,小小地方縣令的奏疏會遭遇何等命運,可想而知。
在這種情況下,官軍大部繼續往各處回防,而這場流寇復起很快便在“上不知,下不報”的情況下迅速惡化。
其實最開始的時候,官軍還是有些機會,距谷城最近的是左良玉營,這個號稱兵將數十萬的朝廷官軍再一次讓人失望透頂。
左營再次被張獻忠和革左五營打的大敗不堪,馬步爭相逃命,損兵折將潰敗不止,號稱平賊將軍的左良玉什麼更是都不顧的狼狽逃亡山西。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橫跨數省的流寇各部遙相呼應,剛剛“太平”了一年都不到的中原,轉眼之間就又是烽火遍地的景象。
流寇蜂擁而起,每每經過一地便是造成官軍大量的潰散,無數的百姓再次無家可歸,或是被流寇席捲,或是往各處流亡。
相比上幾次,這一次流寇準備充足,起事的時候官軍往往都是已經被遣散各處,沒有大部官軍的制止更像是末日將近的景象。
官軍還沒有阻止有效的反擊,而這些流寇卻已經是滾雪球一般的越滾越大,人數越來越多。
這次的流寇復起,更像是給衰亡中的大明最後重重一擊,歷史上也正是今年之後,明軍對流寇便徹底轉為劣勢。
從最初的互有勝敗,到一昧潰敗。
這種席捲全國的流寇事件,山東自然不能倖免。
第二百七十六章:歷城軍議
在八月末的時候,濟南府這邊正如火如荼的搭建田莊和招兵,山東巡撫顏繼祖忽然火急火燎的找到王爭,說的正是流寇復起這件事。
東昌府邱縣,隸屬山東境內,位置在山東省最西側,文冊記載邱縣駐官兵三百,把總一員,但這卻是幾年前的老舊版本。
如今的邱縣,實際官兵只剩下幾十個。
八月中旬的時候,幾千名打著屬於革左五營首領革里眼大旗的流寇忽然來到城下,沒有任何徵兆,這些流寇揮著刀槍聚眾攻城。
邱縣縣令的處置還算得當,一方面趁著流寇還未合圍的時候將急報快馬呈往撫台衙門求援,另一方面發布告示組織城內義勇守城。
但尷尬的是,明軍在百姓的眼裡甚至還不如流寇。
相比闖營、張獻忠、羅汝才與其餘的流寇,革左五營真正被百姓冠以“義軍”之名,革左五營由老回回、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亂世王五營組成,這五個首領皆有“仁義”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