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頁
李元昊建國稱帝,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以西夏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物質基礎,而西夏社會經濟之所以取得了較為迅速的發展,在短時間裡完成了向封建制的轉化,有是和李元昊致力於加強同中原地區的經濟聯繫,吸收中原先進的經濟體制,改變西夏原有的社會經濟結構分不開的。夏國的中心地帶,處於黃河上游兩岸富庶的銀川平原。「天下黃河富寧夏」是歷史上對這個地區的榮稱。元昊建國後,在疏通原有的渠道的基礎上,又修築了由青銅峽至今平羅縣境長達200餘里的水利工程,後人稱之為「昊皇渠」或「李皇渠」,溝渠遺蹟,至今仍存。「昊王渠」等的修築,使首都興慶府周圍成為夏國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之一,元昊還在國家機構中設置「農田司」以管理農業。
党項族歷來以畜牧業為其經濟基礎,在元昊攻占了自古既有「畜牧甲天下」的河西走廊甘、涼地區後,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基礎更為雄厚。著名的「党項馬」及其他牲畜和畜產品是党項族與漢族地區進行貿易交換的主要商品。頻繁的戰爭,大量消耗和損失牲畜,沒有畜牧業的發展也難以維持。正因為畜牧業在党項族社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李元昊十分重視,為了使本民族的傳統經濟繼續得到發展,建國後設立了專官全國畜牧業的群牧司。
民族
李元昊對內實行團結葉蕃、蕃羌一體的民族政策,鞏固並擴大統治基礎。在党項政權的統治地區,居住著羌(党項)、漢、蕃(葉蕃)、回鵲、塔塔(蒙古)、契丹等多種民族,其中党項和葉蕃關係最為密切。「
在統治的指導思想上,李元昊摒棄宋儒理學的「禮義」思想,採用適應党項社會現狀的功利主義思想和先秦法家的「法治」學說。
外交
遼宋政策
元昊時期的對外政策,即不同於繼遷時期的一貫聯遼抗宋,又不同於得明時期的與宋、遼和平相處,而是根據實際利益,隨機應變。抗衡宋、遼、視二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這是十分靈活的外交政策。元昊繼位後,同遼聯姻,受遼封號。一旦兩國因党項叛附問題發生糾紛,並引起戰爭,元昊在給遼以重創之後又立即以勝求和,恢復兩國友好。對待宋朝,結盟於遼,有恃無恐,悍然發動攻掠戰爭。
當元昊看到遼以出賣夏國利益從中漁利,便立即決定同宋媾和,在一向堅持的名分問題上向宋做出了讓步。這一步不僅使元昊擺脫了早想結束的由長期戰爭造成的困境,而且避免了遼為從宋得到經濟實惠,有可能犧牲夏國,夏國將遭到兩面受敵的危險;對宋妥協,兩國議和,還可以從宋得到經濟實惠,可謂一舉三得。
和戰宋朝
主詞條: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
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之戰。天授禮法延祚三年(宋寶元三年,1040年)三月,元昊因稱帝得不到承認而開始進攻宋朝。元昊一面率軍佯攻北宋的金明寨(今陝西安塞南部),一面送信給宋朝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州范雍,表示願意與宋和談,製造假象,以麻痹范雍。范雍信以為真,立即上書朝廷,對延州防禦也鬆懈了。同年七月,元昊派大軍包圍了延州。宋朝大將劉平、石元孫奉命增援。當他們到了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時,遭到西夏軍隊偷襲,遇到西夏軍隊重重包圍。
劉、石二人率軍與夏軍苦戰,西夏軍隊損失十分慘重。但是因為寡不敵眾,只好退守三川口附近的山坡。西夏又增援了大量軍隊。元昊多次寫信勸降劉平,但劉平寧死不屈。最後,西夏軍隊猛攻宋軍駐守的山坡。由於宋軍人數太少,劉平、石元孫被俘。後來由於宋將許德懷偷襲元昊得手,西夏軍隊才被迫撤離宋朝境內,延州之圍才得以緩解。
天授禮法延祚四年(宋慶曆元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兵10萬從折姜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區。李元昊為發揮騎兵優勢,採用設伏圍殲的戰法,將主力埋伏於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懷遠城(今寧夏西吉縣偏城)一帶誘宋軍入伏。韓琦聞夏軍來攻,命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數萬,出夏軍之後,伺機破敵。二月十四日,宋軍陣未成列,即遭夏騎衝擊。激戰多時,宋軍混亂,企圖據險抵抗。夏軍陣中忽樹兩丈余大旗,揮左左伏起,揮右右伏起,居高臨下,左右夾擊,宋軍死傷甚眾,任福戰死。夏軍獲勝後,聞宋環慶、秦鳳路派兵來援,遂回師。
天授禮法延祚五年(宋慶曆二年,1042年),李元昊謀臣張元向他獻計。認為宋朝的精兵良將全部都聚集在宋夏邊境地區,而宋朝關中地區的軍事力量卻十分薄弱,如果西夏大軍牽制宋朝邊境地區的軍隊,使宋朝無暇估計關中地區,然後即可派一支勁旅乘機直搗關中平原,攻占長安(今陝西西安)。元昊採納了張元的建議,派遣10萬大軍兵分兩路大規模進攻宋朝。
一路從劉燔堡(今寧夏隆德)出擊,一路從彭陽城(今寧夏固原東南部)出發向渭州發動攻擊。宋將王沿聞知急忙派葛懷敏等人率軍增援劉燔堡,宋軍在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部)陷入西夏軍隊的重圍,宋軍大敗,葛懷敏等15員將領戰死,宋軍九千餘人近全軍覆滅。但西夏另一路遇到宋朝原州(今甘肅鎮原)知州景泰的頑強阻擊,西夏士兵全軍覆滅。西夏景宗李元昊直搗關中的美夢就此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