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56頁

    段思平生於893年,此時南詔蒙氏勢力已經衰微,宮廷政變疊起。段思平年幼時,每日清貧度日,年紀稍長一點,又在山中牧羊為生。世宦家庭培養出了他的治世才幹及文韜武略,而貧困的勞動生活,又使他有機會接近下層民眾,體察民間的疾苦。由於段思平武藝超群,才幹出眾,最初被升為幕覽,後來積功升至通海節度使,成為統轄一方的大將。

    當時,南詔社會正處在變革當中,南詔政權已經走向末路,先後被鄭買嗣的「大長和國」、趙善政的「大天興國」和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取代。這幾個政權存在大時間都很短,相互更迭時都免不了有一番殺戮,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段思平經歷了鄭、楊、趙三家的短命政權,深諳獲得各個民族支持的重要性。段思平深知,自己在通海建立的精銳部隊還無法和楊氏兄弟抗衡,於是,他聯絡了其他白族大姓,暗中聯繫了滇東三十七部,向滇東黑爨等三十七部借兵,並發動廣大人民起義,才能推翻楊氏政權。

    在當時,歷史選擇了白族出身的段思平絕不是偶然的。首先,段思平在長期與勞動人民接觸交往中最了解人民的疾苦。與鄭買嗣等人鮮明區別,段思平一揭起起義的旗幟,就提出了切中時弊,具有很大鼓動力量的口號:「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反映了正在重稅繁役下的各階層人民的呼聲,贏得了他們熱烈響應和支持。其次,段思平具有組織領導群眾鬥爭的卓越才能和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早在他籌划起義的初期,「凡牧牛、牧馬,雞鳴犬吠等處皆雲段思平將為王」說明段思平的鬥爭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929年,段思平為了避楊干貞的迫害,暫時離開洱海地區轉移到其他地區從事起義的組織發動工作。在此後七年多的時間裡,沒有段思平huó 洞的系統的文字記載,卻零星地記錄了他在「品甸波大村」農民家裡得到「神戟」,在祥雲葉鏡湖得「神驥」,又去「借兵東方黑爨」。這七年中,段思平一直在進行著艱苦細緻的準備工作。這樣,936年段思平率軍一舉推翻楊干貞統治正是瓜熟蒂落的必然結果。

    段思平取得滇東三十七部的支持。與此同時,段思平獲得洱海地區高、董兩大「白蠻」貴族首肯。當段思平出兵時,高方帶頭響應,董迎羅則擔任了段思平的軍師。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2月4日,段思平領導的大規模的起義爆發了。段思平集結了弟弟段思良、郡守高方、滇東三十七部的援軍,經過周密的組織和計劃,最後各路大軍攻破太和城,滅大義寧國,建大理國,定都陽苴咩城(今大理城),建年號文德。

    段思平建立大理之後,還對南詔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階級關係和民族關係都進行了調整。首先是肯定新興的白族封建主們的經濟和政治地位,並進一步對他們進行扶持。如封白族封建主高方為岳侯,除承認其家族在洱海地區原有的領地之外,更賜與巨橋(今雲南普寧)地方為其世襲領地;封董伽羅為宰相,亦除承認其家族在洱海地區原有的領地之外,更賜與成紀(今永勝)為其世襲領地;  

    其餘洱海地區的白族封建主如楊氏家族的封建莊園,也都得到擴大。對於洱海地區的白族和彝族中的村社農民,則是在承認他們原來使用的土地前提下,減輕稅糧負擔,寬免徭役三年[6]。對於「凡有罪無子孫者」的奴隸,則一律「赦免」,即加以釋放。對於被統治的部族和部落,則解除他們南詔時期的集體奴隸地位,免除奴隸性質的徭役[7]。大理政權終於穩固下來。

    在建立封建制度,安定社會秩序的基礎上,段思平開始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他提出:「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興修水利,開墾農田,推廣鐵製農具和漢族的先進耕作技術。同時還鼓勵發展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產,使大理國的社會經濟在短期內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百姓富裕」,生活安定。

    後晉天福九年(944年),段思平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廟號太祖,諡號神聖文武皇帝。

    段思平即位後,首先按起義前許下的諾言,釋放奴隸,減輕賦稅,赦免徭役三年。同時,徹底廢除六大家族紛爭時期的舊制度,改革嚴苛的酷令。[8]段思平登基後,厲行改革,「盡逐楊氏邪臣,罪大者正罰爽,表暴貞良。更易制度,損除苛令」。廢除奴隸制,建立和推行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把南詔末年以來各族、各部分裂、戰亂的局面重新統一起來。  

    在建立封建制度,安定社會秩序的基礎上,段思平開始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他提出:「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命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興修水利,開墾農田,推廣鐵製農具和漢族的先進耕作技術。同時還鼓勵發展畜牧業和手工業生產,使大理國的社會經濟在短期內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

    段思平在位期間,厲行改革,盡逐楊氏邪臣。更易制度,損除苛令。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制度,於是遠近歸心,咸奉約束,把南詔末朝以來分裂、戰亂的局面重新統一起來。大行分封,篤信佛教,在位八年,年年建寺,鑄佛萬尊。

    作為傑出的漢裔白蠻首領和政治家,段思平成功地領導了雲南各族人民大起義,推翻了楊干貞的統治,摧毀了奴隸制度,建立了大理國,完成了向封建農奴制的過渡,推動了大理乃至全雲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5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