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頁
尚可喜駐粵26年間,維持社會秩序,重建禮樂文教,安撫南明遺民,促進農業發展,捐資廣建佛寺容納明末出家學者。同時他還沒有按慣例進行圈地。他在東南沿海一面打擊鄭成功等的沿海抗清勢力,一面上書朝廷取消遷界禁海之命,朝廷不允後就鎮壓百姓反抗。
尚可喜在廣東私市私稅,「每歲所獲銀兩不下數百萬」,壟斷了鹽、礦及一切貿易,故時人有「平南之富,甲於天下」的說法。
1655年十月,尚可喜首次上疏以「痰疾時作」請求歸老遼東,為順治皇帝以「全粵未定」挽留。公元1673年,尚可喜第十一次疏請歸老遼東、留其長子安達公尚之信鎮守廣東。康熙准其歸老遼東,但朝廷以尚之信跋扈難制,下令撤藩。
尚可喜登記造冊,準備舉族遷回海城。不料,平西王吳三桂接到三藩全撤的聖旨後,打出了「興明討虜」的旗號,起兵反清,康熙帝命令尚可喜留鎮廣東,並加封尚之信為鎮南王、平南王次子尚之孝為平南大將軍。
南方群起響應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亦起兵,雲南、貴州、福建、江西、廣西等地皆為吳三桂統轄;廣東平南王麾下將領也有劉進忠、祖澤清等多人舉兵響應,沿海群島並起。尚可喜堅持效忠清室,以廣東彈丸之地牽制十餘萬叛軍無法全心北上,為清政府平叛創造有利條件。
期間,廣東數度危急,清政府派尚可喜之子額駙尚之隆的人馬行至江西遇阻,二次調兵由簡親王喇布率領,行至江西再次遇阻。廣東十郡,已失其四,廣州城危如累卵,平南王甚至在後院堆滿柴火,欲在危急時刻舉火**。
為了籠絡尚可喜及其部眾,公元1675年正月,康熙帝再次下旨,晉封尚可喜為平南親王。當時廣東正受到賊寇衝擊,盜賊並起,博羅、河源、長寧、增城、從化諸縣先後告警,可喜於是分兵將他們剿定。同年十二月,自覺時日無多的尚可喜在廣州鎮海樓上召集畫師為自己繪了7幅畫像流傳後世。
公元1676年二月,尚之信發兵圍困其父府邸,奪取廣東最高指揮權,響應吳三桂叛亂,尚可喜聞變後欲懸樑自盡,被左右救起。
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尚可喜在廣州薨逝,享年73歲。臨終前原本一直昏迷的他忽然強睜眼睛,說:「吾受三朝隆恩,時勢至此,不能殺賊,死有餘辜!」他令諸子把皇太極所賜冠服取出,穿戴好後扶他起來,向北叩頭,說:「吾死之後,必返殯海城,魂魄有知,仍事先帝。」說完死去。
康熙皇帝聞訊震悼,賜諡號曰「敬」。棺槨暫厝於廣州大佛寺,公元1681年歸葬海州鳳翔山,後又遷葬今海城市八里鎮大新村文安山。
第204章
第十一人,明末滿清降將孔有德,武力89,統帥90,智力74,政治80;
孔有德大約出生於萬曆三十年,是鐵嶺礦工出身,「長於弓馬,不識字」。天啟元年,後金占領遼瀋後,孔有德同其兄孔有性投奔明將毛文龍,參與了鎮江大捷,後轉進朝鮮皮島。
他與同鄉耿仲明過從甚密,據說拜耿仲明為義兄,後來人們多以「孔耿」連稱。孔有德「驍勇善斗,臨陣先登,為諸將冠」,累升至參將。毛文龍收他為養孫,賜名永詩。他對毛文龍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以至於在貴為清朝藩王后依然「每言大將軍時事,輒於色不自勝」。
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戰役以後,後金政權在東北迅速崛起,到崇禎年間,已基本上控制了東北地區,山東半島已成為明朝防禦後金軍渡海南下的前線。
自天啟年間到崇禎初年,毛文龍部以遼東沿海金州、朝鮮皮島一帶為根據地,屢次襲擊後金的後方,給後金造成了威脅。然而這支部隊軍紀敗壞,不聽明朝政府指揮,冒領軍餉,騷擾地方,引起明政府的憂慮。
崇禎元年,袁崇煥督師遼東,藉機處死毛文龍,其舊部由副將陳繼盛統轄。孔有德認為毛文龍「無罪橫受屠酷」,感到非常寒心,終日悶悶不樂,於是投奔了孫元化,隨孫元化去了登萊。
崇禎四年八月,皇太極率後金兵攻大凌河城,祖大壽受困城內。十月,孫元化派孔有德從海上支援大凌河,因在三岔河遭颶風而還。隨後兵部又令其從陸路進軍,孫元化率八百騎趕赴前線增援,然登州遼東兵與山東人素不和,沿途閉門罷市,士兵苦不堪言。
閏十一月二十七日,當孔有德抵達吳橋時,因遇大雨風雪,部隊給養不足,士兵在大戶王象春家吃東西不給錢,其子向孔有德控訴,孔有德對違紀士兵施以貫耳游營之刑,於是士兵大嘩,焚燒王家莊園。翌日,李九成說服孔有德發動吳橋兵變,回軍登州,在耿仲明的內應下破城,自號都元帥,孫元化忠於朝廷不願稱王,孔有德放他逃離登州。
崇禎五年正月,孔有德部東進圍登州,登州告急,而在此防守的孫元化仍相信自己能招撫孔有德,疏於防範。孔有德乘機讓部下300餘人詐降,混入登州城,與在城裡的耿仲明等密謀策劃,並趁夜間人們熟睡之時,里外夾攻,占領了登州城,活捉了孫元化及明守備宋光蘭、分巡道王梅等官員。
總兵張可大堅守水城數日,終因寡不敵眾,水城陷落,張可大殺死妻妾後自盡於太平樓。孫元化不久逃回天津,被明政府處死,余大成也被罷免。不久以後,孔有德、耿仲明等人又攻破黃縣,明廷急令謝璉為副都御使巡撫登萊,擢參政徐從治為山東巡撫,讓徐從治駐守萊州城,以防備孔有德部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