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3頁
與後世截然相反,這個年代的大明面對外國是極具驕傲心態的。相比而言,日本人就仿佛後世的中國人一樣,極具崇洋心理。
這個洋貨,顯然就是指的跨越東海從中國進口到貨物的洋貨。
尤其是絲織品更是對中國所產情有獨鍾。要知道,日本人自己就是一個生絲的出產國。
但日本人是放著本國的不要,就要中國的絲貨,不僅是生絲還是紡絲。這當然不是因為日本人心理變態,有錢亂花。而是中國的絲貨質量上乘,天下聞名。
儘管日本在此刻已經有了水平不錯的絲織業,如京都的絲織品就頗為上乘。但只要去細查就會發現,哪怕是京都的絲織品也是原料進口中國。
哪怕日本人此刻民族自尊心裡爆棚,突然間極力支持本國國產,也會忽然間發現,在旺盛的需求面前,日本國國內的優質絲也遠遠滿足不了本國的需求。
根據史料記載,日本人每年要消耗220500公斤的生絲。但是,以日本本國最好的年份,其產量也只有九萬四千五百公斤到十二萬六千公斤之中。
也就是說,為了滿足本國所需的生產,日本必須進口一半的生絲。
如此巨大的缺口,以至於若是沒有海外貿易運送來自中國的生絲,日本國內的紡織業就直接要停擺,沒法生產了。
反過來說,這樣巨大的缺口與嚴峻的形式也意味著生絲貿易之中藏著的巨大利潤。
如此巨大的利潤,讓日本人在早期的時候是十分支持海外貿易的。這不僅是因為本國行業發展,也是因為有利可圖。
從一開始織田信長時代,就明白海外貿易可以為日本帶來巨大利潤。
如此一個關鍵產業的發展,當然是讓日本上下盡心。
只可惜,生絲的進口在關鍵一環之上出現了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海禁!
1547年最後一艘遣明船結束以後,中日勘合貿易終止。為此,大批靠著中日朝貢關係吃飯的商人生路斷絕。
這個時候,又因為海禁,大量沿海地區百姓也是生計慘澹,饑寒交迫。
海寇、日商以及原來的倭寇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製造了舉國震盪的嘉靖倭患。十數年的嘉靖倭患讓東南沿海殘破非常。「吳粵之民食不暇炊,臥不安枕,農夫棄耕,紅女寢機」。
因為此前舉國震盪的倭寇侵略,大明對日本人記憶尤甚,雖然朝廷已經意識到了海外貿易的重要性。但對於日本,依舊是防範森嚴。如此一來,日本人想直接在中國買到生絲就成了一個國家級的難題。
第18章 海外貿易
仔細了解明末的外交就會發現,明末其實也一樣有西方列強的殖民活動,並不是一直到清末才突然出現。只不過是大明朝廷比較給力,面對外來侵犯也是順利擊退,故而從來沒有鬧出過什麼不平等條約的恥辱性記憶。但似乎也正因為太過順利,反而讓人記憶不深。
但實際上,葡萄牙人賴在澳門不走。荷蘭人入侵澎湖列島,在台灣駐熱蘭遮城,西班牙人在台灣築城,這些都是侵略殖民舉動。
只不過,不管是葡萄牙人還是荷蘭人,亦或者西班牙人,他們在這些大明主權領域的範圍活動,都並非是試圖將中國淪為其殖民地,由西方列強奴役。他們的本心,其實都是渴望在對日本的貿易之中分一杯羹。
正是因為日本人被中國人關閉上了貿易的大門,他們這些第三方都在東南沿海費盡心思,想從中國買到絲貨賣給日本人,賺取高額利潤。
當然,除了西方列強,一樣還有中國走私商人的參與。
對於日本貿易,大明的走私海商人還好,直接就是原產地,在中國買了生絲就能賣到日本去。葡萄牙人有澳門作為據點,所以進口貨源也頗為順利。
相比而言,西班牙人經營能力比較挫,外交又與日本人鬧了好幾次亂子,所以進步緩慢。英國人本錢小,規模次,暫且不提。
荷蘭人作為這個時代的海上馬車夫,本錢雄厚,開拓進取,相比而言就比較積極主動,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試圖打開與中國的貿易大門。
1603年,荷蘭人艦隊司令史蒂芬哈根帶著禮物與外交使者前往中國試圖覲見中國皇帝請求通商,結果被傲嬌的官員冷漠拒絕……
不甘心的荷蘭人在1604年六月,由荷蘭艦隊司令韋麻郎率領艦隊打算動武,從北大年奉命前往中國,這一次荷蘭人準備充分不少,不僅聯絡了幾個海商,還賄賂了一個稅監,試圖走太監的路子打開通商的渠道。同時也打算直接揍一頓澳門。
他們並未料到的是,在大明這裡,葡萄牙人不斷形容荷蘭人是野蠻無理的國家,加上荷蘭人氣勢洶洶,屯兵澎湖,引起了大明的警惕。
大明可不是清朝,對海外領土視若無睹。
荷蘭人一據澎湖,便有人上書力陳利害關係。大明顯然不缺少有識之士,知曉澎湖地理位置十分關鍵,絕不能讓荷蘭人占有。
為此,廣東巡撫徐學聚迅速調集兵馬,雖然與清朝一樣明朝在武備之上頗有差距,但明人不管是戰鬥意志,亦或者動員能力都遠超荷蘭人的想像。
荷蘭人不僅在陸上被明軍數度擊敗,在海上更是被明軍水師團團圍住,最終不得不逼退。
軟的不行,硬的無力。
荷蘭人左思右想,依舊不得不選擇離開澎湖,轉而悄悄逃到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