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6頁
但戚繼光的強大卻並非是大明開始變強,而是有賴於張居正的上台。作為戚繼光朝中的奧援,張居正推行變法以後,大明罕見重新振作,讓戚繼光有了練兵的穩固內部條件,不會因為政治上的變動產生人事紛爭,也不會因為缺乏中央支持而缺少軍費來援。
故而,戚繼光剿除倭寇之後,得以在薊鎮就任,讓戚家軍得以護衛住京畿平安,蒙古人不敢南望。
但同樣,當張居正下台,朝中局勢動盪以後,戚繼光便只能黯然離開薊鎮,戚家軍漸漸消亡,失去聲息。到這時,唯一戰鬥力還算維持穩固的,就只有邊疆軍陣體系了。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九邊。
自從大明建國後,其後百餘年間,退居漠北的蒙元殘餘勢力伺機南下,成為大明的嚴重邊患。為此,朝廷不得不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亘萬里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宣府、薊州、大同、太原、延綏、寧夏、固原、甘肅九個邊防重鎮,也就是後世所言九邊重鎮。
因為與蒙古人的不斷交鋒作戰,九邊之中鍛鍊出了一批強軍。尤其馬芳,甚至成為一時勇將,名震邊疆。
到了大明中後期的時候,大明與蒙古議和,以互市換取暫息兵戈。就此,大明與蒙古人的敵對就此緩和。九邊也漸漸因為成本過於龐大,漸漸虛弱。
在萬曆末年時,遼東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造反。一開始,是朝廷不斷派出兵馬進剿努爾哈赤。結果接連不斷的作戰之下,整個東北錦州以東的地區盡數丟失。就連赫赫有名的遼鎮也丟給了建奴。至此,朝堂終於以舉國之力應對,而大明一方也派出了戰略大師孫承宗。在孫承宗的出手下,關寧錦防線鑄就。大明依靠著堡壘戰術築城推進,終於挽回了一直丟城失地的窘境。
而這樣的結果便是整個大明的軍費以及軍力都堆在了關寧錦防線上。
關寧軍最強,邊軍其次,再次便是斷斷續續出來盧象升的天雄軍,孫傳庭的秦軍,洪承疇等朝堂掌控下忽起忽滅的其餘軍隊,以及最後在原定歷史上出現過的軍閥如左良玉部,劉澤清部等所謂江北四鎮。
至此,也就鑄就了朱慈烺穿越後的國防軍事現狀。
這個時期的大明,除了關寧錦防線上的關寧軍以外,京營已經衰弱腐爛,衛所制不堪一用,邊鎮經歷了數十年失去敵人的沉淪,也已然越發不堪用。
經歷了朱慈烺到來後的大明,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原本裹挾邊患為重的關寧軍因為投降過建奴臨陣倒戈,自然不敢再如何扎刺。九邊軍鎮被李自成的順軍一番衝擊亦是七零八落,收拾起來宛如牛刀切黃油,輕而易舉。
天雄軍跟著盧象升戰死在了巨鹿,孫傳庭的秦軍幾經輾轉亦是指令破碎,洪承疇投降了建奴等待秋後問斬。
左良玉在安慶圖謀不軌,被朱慈烺收拾去了黃泉。劉澤清的山東鎮被朱慈烺拿下成了近衛軍團最早擴軍的殼,江北四鎮還未成形就被朱慈烺碾壓不知所蹤。
一切的一切都迥異於原來的歷史。
大明,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也要擁有一個全新的軍制。
原本所有軍事改革的阻力都消失一空。帝國的國防軍事也終於有了有實際推動能力的改革。
在楊文岳的闡述之中首先陳述了而今各軍清點的情況。
眼下大明還存在的軍隊,首先分為以下幾個體系。
第1:近衛軍團系統。包括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飛熊團、軍團直屬獨立炮兵營、軍團直屬獨立騎兵營、直屬於皇帝陛下的親衛營,以及陸軍醫院、樞秘處、輜重營等非戰鬥部隊。
第2:關寧軍系統。包括吳三桂作為山海關總兵的直屬軍隊,駐紮在錦州、寧遠等各處城池裡的守軍。這也是吳三桂與祖大壽參會的原因。
第3:邊軍系統。也就是除了陷落的遼鎮外的其餘各處邊軍。包括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代表則是山西鎮總兵周遇吉,宣大總督王繼謨。
第4:內陸新軍。主要則是孫傳庭所部秦軍,以及各省巡撫組建用於剿匪的地方諸軍。
而在這一回樞密院審議提出的改革計劃里,以上的四個系統將成為歷史。所有軍隊將重新直屬於中央掌控。
在朱慈烺嶄新的軍制里,設想的是後世法國的經典軍制。
當然,從朱慈烺的計劃提出出來的時候,便有了另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復周禮。」楊文岳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場上的文官們幾乎都興奮了起來。
這可是歷代儒生的G點,一按就可以煥發無數的激情與動力。儘管,他們也明白,這只是名詞上的變動。
《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魯)三軍,次國(宋虢等公國)二軍,小國(齊晉陳蔡等侯國)一軍,軍將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百人為卒,卒長皆上士。二十五人為兩,兩司馬皆中士。五人為伍,伍皆有長。」
這一回,大明的軍隊便會按照軍師旅開始重新建制。但基層的軍制則不會照搬周禮,則是依舊採用了旅以下為團,團一下為營,營一下為百戶,百戶一下為總旗,總旗各領小旗。這一輪的建製革新里朱慈烺去除了千戶的建制。實際上,百戶便是連,總旗則是排,每旗便是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