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2頁
還好,沒人偷聽。
「這幾日在京師逗留之日,小王懇求參觀那京師軍械工坊武備展,還請通融,讓小王可以跟隨參加!」李氵昊躬身一禮。
這時,一直以來沉默唯有說話的鴻臚寺少卿丁琨終於開腔了:「聽聞日朝兩國最近不善,這一點,鴻臚寺也是收到頗多線報,也怪不得世子如此一言。」
……
「哦?韓國人的消息很靈通嘛。」朱慈烺聽完樂清儒的敘述,倒是不由失笑了起來:「樂愛卿是如何回復的?」
西苑的亭台之上,朱慈烺任由微風吹拂在臉龐上,一邊笑著回應下面官員遞送上來的消息,又一邊在自己的記事本上勾勾畫畫,寫著旁人不敢偷窺的字句。
聽朱慈烺如此問起,在場的李邦華以及禮部尚書王鐸都不由地捏了一把汗。還好,樂清儒既然能夠安安穩穩來此匯報,自然是不會出差錯的。
樂清儒道:「屬下說……恰好隨同武備展還有一場獻捷大典,乃是歷次與建奴作戰斬獲陳列的大典,格外有趣,臣請鴻臚寺少卿丁琨一同與世子去觀賞了。」
聞言,朱慈烺與李邦華、王鐸幾乎都是同時笑出了聲。
「樂卿家頗有急智呀。」朱慈烺讚嘆了一句。
樂清儒的回覆不可謂不妙。
朝鮮人在遼東大戰之中的怠慢,一開始是有不少人頗為腹誹的。就連軍中,也對於朝鮮人拖拖拉拉,一直到戰後勝負已定的時候才出兵很是鄙夷。
故而,對於遼東大勝,滅亡清國,朝鮮上下都有種老鼠見了貓的心態。
這話一出,李氵昊還敢多說那就是見鬼了。
第17章 東亞戰略
「建奴花費數十萬兩都做不到的事情,朝鮮人的胃口倒是很好。」朱慈烺沉吟稍許,道:「不過,畢竟是藩屬國。對於藩屬國,處理方式還是不一樣的。還有朝日關係,這也是個複雜的議題。先不拒絕,留個餘地是對的。」朱慈烺的話讓大家紛紛安心稍許。
李邦華更是明白更多一些。朱慈烺是打算去朝鮮國事訪問的。
皇帝陛下遠出國門,如果說真是要出去遊山玩水,那也未免太小覷了這一位雄主。顯然,朝鮮與日本都是被皇帝陛下給盯上了。
這樣的盯上意味著什麼,作為帝國首相的李邦華當然清楚。
顯然,皇帝陛下並不滿足於而今這樣的東亞局勢呢。
先說朝鮮。
朝鮮本為大明藩屬,歷來關係亦是不錯,後來朝鮮國遭到日本進攻,一場援朝戰爭爆發。為此,張居正改革積攢下來的家底在這一戰消耗極多。但同樣,也證明了大明與朝鮮的關係。
對於大明而言,朝鮮不僅是下朝貢外交格局下重要的一環,也是儒家文化傳揚四海的一處中華文明圈一員。兩國關係十分重要。
不過,中朝兩國平穩的關係在到了萬曆末年的時候遭遇到了重大挑戰。遼東建奴興起邊患,不僅大明東北深受其害,朝鮮更是遭遇到了滅國之災。
於是,在建奴強大的鐵蹄之下,朝鮮不得不改宗易主,認了清國當宗主國。
當然,其中反反覆覆,朝鮮人都矢志不渝,依舊渴望回到大明的懷抱之中。而不是在建奴這個蠻族的鐵蹄之下深受奴役。
故而,對於大明與朝鮮的關係,朱慈烺一開始是以軍事目的去看待的。
朱慈烺跨海東征,興兵教訓了一頓朝鮮,將朝鮮內投降清朝的當權派擊敗,重新讓朝鮮回歸了大明一方。
但也僅僅於此,後續大明就仿佛遺忘了一般,除了駐紮在鳳凰城的遼東鎮紅娘子所部以外,再無別的注意力投向朝鮮。
後來朝鮮國內上下對於是否要出兵援助大明進攻清國依舊議論非非,但對於朱慈烺而言,卻是並不關心。
在朱慈烺看來,朝鮮人過來援救,那的確是個好事。但朝鮮人就是不來援救,朱慈烺亦是覺得可有可無。況且,朝鮮軍隊之中除了寥寥幾個朱慈烺還算看得上眼的將官以外,便再無幾個能入眼的。甚至,說不定還會來幫倒忙。
到了眼下,隨著和平的降臨,海外戰略的即將鋪開,朱慈烺便不由地開始用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朝鮮。
提及這一點,則不免又要提及日本。
擺平東亞,隨後走向世界,是征服世界的第一步。
要將日本的地位說清楚,頗為有些說來話長,但是,以日本在東亞史中的重要地位,繞開日本談東亞戰略顯然是傲慢與愚蠢的。
在歷史上,日本是與中國可以並列的東亞中樞。尤其因為中國明清時代長期的封封閉以至於日本人在海洋貿易的歷史上反而筆墨更多。
在1570年到1630年的六十年裡,是日本大變動的時期。
在這段時間裡,分裂的日本國漸漸走向統一,在整個十七世紀初,處在德川幕府時代的日本人口迅速增長,達到一千五百萬到兩千萬人的地步,幾乎與整個歐洲的人口一樣多。城市開始發展擴大,百姓財富增加,購買力迅速增強,一切都開始顯示出欣欣向榮的狀態。
但這個時代的日本人顯然生產力水平是較低的。不僅手工業不如中國發達,許多生活必需品都需要中國供給。
來自福建廣東的糖果、青衣、麻布葛布、江浙的絲羅綢緞絹、四川廣西雲貴等地的藥材,甚至銅鍋鐵鍋等等都是日本不能生產代替,必須進口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