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1頁
好歹也是人口千萬的中等國家,朝鮮的兵力數萬,具體多少雖然不知,但明眼人都明白漢城之內的朝鮮軍力一共在五萬兵馬的數目上下。
但是,朝鮮人內耗的德行在關鍵時刻再度爆發。
前日,一場械鬥在軍營之中舉行。幾名親近大明的朝鮮將軍官曾經的上官揍了一頓。緣由,自然是過往不滿的恩怨。
哪怕是後世一向以軍紀好聞名的解放軍,也一樣有傳出體罰等負面新聞。至於其餘軍紀環境更差一些的外國軍隊,更有軍中互相火併之事發生。
這年頭,朝鮮軍中出現這樣的事情,實在是頗為正常。
但這個關頭出現這樣的事情,顯然是壞事了。
果然,不少朝鮮本土派軍官當即借題發揮,想要再干幾架打一場。雖然反應迅速的明軍很快就扣押了下來,可隨之而來的軟性抗爭便是接連出現。
為此,作為本土派里威望最高的大將高敏甘稱病不起,表達不滿,其餘人朝鮮將領趁勢罷工,鬧僵了起來。
聞訊而來的明軍主將徐聞聽完了詳情大感愕然,卻是無可奈何地感覺有力沒法使。
他本來以為,會是占據多數的朝鮮本土派將領看不慣親明派將領得勢找茬,沒想到率先動手的反而是親明派的將領。
理虧之下,徐聞只得厲行軍法,懲治了幾個尋釁的將領以後卻也只好放棄對朝鮮軍的指望。他留下餘下的兩萬左右的朝鮮軍隊,交給為數三百餘人的教官團繼續操練以後就帶著一萬還算可靠的朝鮮軍由林慶業統帥,出發前往江陵平叛倭寇。
儀式進行得很簡短,皇帝陛下沒有搞什麼隆重的誓師出征大典,與李倧勸勉了幾句就出發前往江陵。
徐聞離開了漢城,心中想著接下來的任務,卻是久久苦思。
「倭寇來的太奇怪,太突然了……」作為剛剛進入朝鮮亂局的明軍將領,擔任水師陸戰隊統帥的徐聞有著局外人的敏銳,他尋來了林慶業,問道:「倭寇進犯的情況是如何的,目前收到的消息怎樣了?」
林慶業聞言,卻是先感嘆了一下軍情完備:「根據錦衣衛以及地方官府的消息,目前倭寇已經離開了江陵,果然是朝著內陸進犯了。地方官府的消息很混亂雜亂無章,只是一個勁說倭寇如何厲害,抵抗不及。還是錦衣衛的消息準確關鍵。除了江陵被破以外,倭寇似無攻堅能力。只是進展頗為神速,若是州縣不防被突入了城門,便大禍臨頭。故而,他們進犯得極快,看樣子是打算將朝鮮打個對穿。」
徐聞輕哼一聲道:「若是想在西海岸接應人馬,那倒是他們活到頭了。」
兩隻艦隊分別駐紮在釜山與仁川,倭寇要是來,倒是自投羅網。
不過,顯然也不能寄希望於敵人的愚蠢。
「我覺得,倭寇這一回來得太巧合,太湊巧了。就是一路突進,也實在說不通。內陸多山,交通不便。就算是只搶掠金銀,也實在沒必要突入這麼深。當然,這些都不影響我們擊敗他們。只是……為將需要謹慎。一共動用兩個禁衛團……雖然是獅子搏兔亦用全力,可若是落入歹人的奸計里……」徐聞說著就不由地收住了聲。
聯軍軍營里,聽了徐聞所言,林慶業也很快就變得格外凝重:「末將明白了……這一戰,要速戰速決。」
「更要小心謹慎。」徐聞猜不透倭寇到底什麼打算,只好與林慶業再三囑咐。
與此同時,當平定倭寇的大軍出發以後,漢城城內原本擔憂恐懼的氣息也似乎由此消散。除了街頭巷尾會議論著一點後續追蹤以外,大家對於倭寇就很快都放心了下來。
倭寇再厲害,也頂多一兩千人。哪怕他們深入內陸為禍,也定然會被剿滅。就算朝鮮軍隊不放心,可大明也出兵了一共七千兵馬呢,平定一個小小倭寇,實在是手到擒來。
伴隨著安全的風險撤去,一切似乎都回到了承平之時。
時間,朝著大明二七八年的六月一日抵達了。再有五天,就接連會有盛會在漢城打開。
一共兩場盛會吸引了全城所有人的目光。一個,便是讓市井百姓與勛貴高官都矚目的賺錢大事:漢城交易會。
隨同御駕而來的商人們與遠征公司等海商們一同加入進來,趁著皇帝陛下國事訪問的東風,朝鮮上下無不矚目,近日裡,更是全城客棧飽滿,就連投親的人也加了數倍之多。
靠著這樣一場盛會,無數人都期盼著能夠藉此大賺一筆。
同樣,成均館裡,明倫堂亦是開始改造,用以容納更多的人旁聽。可以遇見,到時候的明倫堂一定會爆滿。不同於市井氣息更厚重的漢城交易會,這裡雲集的全都是朝鮮國的官員、學者、士子以及王室勛貴。總而言之,就是這個國家的精英之輩。
無他,將要在這裡舉行講學的將是大明帝國大皇帝陛下朱慈烺。
這位皇帝即將在這裡進行自己在朝鮮時候的最後一個公共活動:講學。
對於皇帝陛下,朝鮮人大多數的印象首先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他平定了朝鮮國內親情派金自點的勢力,又殺敗了清軍滅了清國,平定了內亂,戰功赫赫。但是,當皇帝陛下宣布要講學的時候,眾人這才意識到了朱慈烺的另一個身份。
他是一個皇帝,也意味著除了軍事,他更是這個帝國政治權力的最高階梯。現在,皇帝陛下即將抵達成均館,卻是要舉行一場註定在世界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演講——這個世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