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012頁

    “哈哈哈哈~~”果然,王楓歡喜的笑道:“胡老闆說的好啊!”

    第七三三章 四十三帝

    ‘哼!馬屁精!’周秀英丟了個不齒的眼神過去,胡雪岩立時頭皮發麻,光顧著拍王楓馬屁了,卻得罪了這位姑奶奶,於是尷尬的嘿嘿一笑,把頭低了下去。

    當然了,周秀英也不會真找胡雪岩的麻煩,況且她身為上海人,理所當然的以南朝為正統,在這一點上,她還是很贊同胡雪岩的觀點,既然北朝不是正統,那麼北朝的皇帝有什麼資格配享祭祀?

    “好吧,把拓跋氏移走確實有道理,那麼劉玄德、司馬紹與劉義隆為何也要移走?”周秀英問道。

    王楓略一沉吟,便道:“劉備的發家史我們就不提了,歷來成就霸業者,沒有一個容易,每一個都是從風風雨雨中走來,劉備的經歷沒什麼可驕傲的。

    我要說的是,自劉備入蜀以來,橫徵暴斂,兵役繁重,八十來萬人口,竟有十餘萬兵力,以至民不聊生,蜀地日漸凋零,至劉備死後,諸葛亮數出歧山,青壯損失嚴重,國力過度虛耗,賦稅再不足以養兵,因此諸葛亮臨澤而漁,發行大號鐵錢套取民間財富,民間怨聲載道。  

    至鄧艾以兩千人自陰平小道偷渡而來,蜀地上下皆降,可見蜀亡在劉備入蜀的那一刻就已註定,這樣一對濫施民力,窮兵黷武的君臣,如何能稱得上明君賢相?”

    楊水嬌停下手中的筆,反駁道:“劉備和諸葛亮之所以會如此,不就是為了北伐曹魏,光復漢室嗎?”

    “楊水驕,你還真信啊?”王楓投了個看白痴的眼神過去:“蜀國八十來萬人口,魏國近千萬人口,國力上的巨大差距。並不是一兩次的勝利可以彌補的。

    我打個比方,小狗你知道吧,都很兇的。見了陌生人會汪汪叫,而大狗恰恰相反。很少會對陌生人叫喚,只會丟一個冷冰冰的警告眼神過去,為何?

    因為小狗力量不足,需要以兇狠來掩飾它本質上的虛弱,蜀國一而再,再而三的北伐也是這個道理,他必須時刻露出自己的獠牙,從而使曹魏不敢輕易來犯。我這麼解釋你明白了嗎?”

    “噢!”楊水嬌刷刷記下之後,又問道:“那後兩個呢?”

    王楓淡淡道:“宋文帝劉義隆雖有元嘉之治,卻性疑多忌,濫殺大臣,也有元嘉草草之敗,一舉葬送掉劉宋三十年盛世,作為皇帝,他必須負主要責任。  

    而東晉歷代君主,毫無可圈可點之處,朝政為王、庾、桓、謝輪流把持。元帝之所以能建康稱尊,實是撿了東海王司馬越狡兔三窟之計的便宜,要說稍微有點作為的便是明帝司馬紹。擊滅王敦,抑制豪強,在緩和吳姓與僑姓士族矛盾方面發揮出了重要作用,使社會呈現現安定發展的趨勢,只可惜英年早逝,否則東晉未必沒有北克中原的機會。

    算了,把明帝留下吧,再把隋文帝加上,我雖然很不喜歡楊堅。卻否定不了此人恢復漢姓江山的的重大功績與對唐朝的深遠影響,反倒是唐朝冷妃嫁到,爺閃邊去!。沒必要供那麼多皇帝,來人。只留高祖、太宗、高宗與憲宗,其餘諸帝全部撤走。”

    “等一下!”蘇三娘又攔住道:“高祖、太宗與高宗不用多說,憲宗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從而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威望,史稱元和中興,確實可以留下牌位供奉,那麼為何把玄宗去掉?”

    王楓冷冷一笑:“唐朝就是葬送在李隆基手上,自古以來,由盛轉衰從未有過如此之急速,可見其昏聵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他雖有開元之治,卻並非他一人之功,而是他垂拱而治的結果,可是從天寶起他開始抓權,這一抓,奸佞之臣紛紛上位,可見此人既無治國之才,亦無識人之明。  

    我們可以把李隆基與漢武帝作個比較,這二人都是少年英明,老來昏聵的典型,但漢武帝尚知輪台罪已,力挽狂瀾,為昭宣之治奠定了基礎,而李隆基晚年,親手毀掉了盛世大唐!

    更何況此人強奪兒媳,禍亂人倫,又有後宮佳麗四萬,開創了中國歷代帝王的紀錄,他哪來的資格配享祭祀?要照我看,應該把他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王楓的話語中,透出了對李隆基的深刻痛恨,蘇三娘不吱聲了。

    在士兵們把唐朝牌位也清理過後,王楓這才道:“後唐、後周、遼金二朝,除周世宗柴榮,余者皆去,宋朝除太祖,皆去,至於元朝,因蒙古人即將與滿洲人赴澳大利亞建立金國,因此蒙古人不是中國人,元朝歷代皇帝自有蒙古人祭祀,皆去。”

    王楓三個皆去,頓時,靈牌空了一大片,每個人都有把目光投向了明朝一十三帝,這還能剩幾個呢?

    王楓也挨個看了過去,尋思道:“除太祖、成祖、宣宗、穆宗、皆去。”

    周秀英趕忙提醒道:“你漏了個仁宗吧?不是常說仁宣之治嗎?指的就是仁宗宣宗父子倆。”

    王楓解釋道:“我之所以不祭仁宗,只因仁宗禁止鄭和下西洋,而同時期的歐洲,處於航海大發現時期,美洲、東南亞與菲律賓都是在這一時期被歐洲殖民,中國與歐洲的差距實際上也於此時被拉開,後來宣宗雖然重啟鄭和下西洋,卻一朝而終,我只能表示惋惜。”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01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