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60頁

    “哦?”安德森訝道:“王楓先生,您一語就道破了東西方文明的本質,也讓我明白了您為何直到現在才肯推出審計署的真正原因,原來您是要借大勝的東風。”

    王楓搖搖頭道:“自律與反省,本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奈何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我們中國有句俗話,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個清知府確實是清官,不貪不拿,但憑著迎來送往與各項陳規鄙習,三年任期足以撈到十萬兩銀子,如果貪瀆,撈個百來萬兩不在話下,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行為,所以我只能枉作小人。”

    說完,王楓伸手一拍,示意安靜,又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二位分別是統計局首任局長鄭觀應與審計署首任署長馬應龍,來,大家歡迎。”

    這一次,台下的掌聲稀稀落落,馬應龍與鄭觀應,兩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都顯得有些尷尬,“咳!”王楓頓時清咳一聲!

    馬應龍把心一橫,向四下里拱了拱手:“各位,我就是馬應龍,我知道,沒有人喜歡審計署,我們審計署乾的就得罪人的勾當,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們在監督各位的同時,也歡迎各位監督我們,共同打造出一個清廉高效的政府!”  

    這一番話,倒是殺氣騰騰,王楓不禁點了點頭,馬應龍只覺膽氣壯了許多,眼神也凌厲了不少。

    鄭觀應得到鼓舞,跟著道:“各位,我是統計局局長鄭觀應,我們統計局雖然乾的也是查家底的活,卻不查各位的家底,而是清查全社會的家底,我們要求各部門上報的數據一定要真實,只有真實的數據才能統計出真實的結果,為經濟政策的調整提供有效參考,好了,廢話我不多說,在日後的工作中還須仰仗各位,望大家多多支持啊,現在,請總司令繼續宣布。”

    這兩個人,一個凌厲,一個圓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把氣氛稍稍緩和了些,王楓邁上一步,接著道:“為了配合審計署的建立,我宣布,自即日起,在民盟軍轄境內,正式推出官員家庭財產申報制度,這個制度起源於北歐國家瑞典,早在1766年,即乾隆三十一年,瑞典公民就有權查看從一般官員直到首相的納稅清單,這是一項極具約束力的反腐機制,我把它借鑑,推廣到中國!

    首先是申報範圍,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債權和債務,申報的對象既包括政府公務人員與民盟軍連以上軍官,也包括申報者的近親屬,如父母、岳父母、妻子、子女以及共同生活的其他家庭成員的財產。

    其次,是對財產申報過程中的違規行為進行處罰,對拒不申報、謊報、漏報、無故拖延申報者,各單位須對當事人直接進行處罰,將來司法部門也可對當事人提出民事訴訟,對故意提供虛假信息者,可提出刑事訴訟,對申報結果,將納入公務人員與軍官道德檔案,直接與升遷提撥掛勾,申報過程由審計署進行監督,凡是認為申報不實者,審計署有權展開調查,並依據結果提供處罰意見!”  

    第四零零章 加薪

    這真是一石激起了千層浪,如果說,設立審計署進行監督還能勉強忍受,可這官員家庭財產申報制度,就相當於全家扒光了衣服*裸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情何以堪啊!

    台下已經不是小聲嘀咕了,而是大聲喧譁,盡情發泄著不滿,安德森忍不住道:“王楓先生,我原以為設立審計署在中國已經是項了不得的創舉了,但您的大手筆仍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就目前而言,美英法等西方各國雖然對官員家庭財產申報制度屢有提及,民間也頗多呼籲,卻迫於強大的官僚阻力無法施行,而您竟勇於邁出這歷史性的一步,我很佩服您的勇氣。”

    王楓淡淡一笑:“遲搞不如早搞,越遲壓大越大,正如你所言,西方各國有著著強大成體系的官僚集團,而我們民盟軍剛剛起步,官僚勢力尚未抬頭,這正是施行的最佳時機,你看看,現在就反對成這樣,如果再晚個幾年,恐怕光是提出想法都能被口水淹死。”

    所謂觸動一個人的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在歷史上,宋太祖曾著手遷都洛陽,宋朝的官僚其實都清楚,汴梁無險可守,又地勢低洼,確實不適合立作都城,可是他們都在汴梁有了或大或小的產業。  

    要知道,都城往往是一個王朝經濟最為發達的地方,汴梁如果不做都城,經濟必然會漸漸衰落,這份隱形的損失誰來賠償?以致於集體反對。

    宋朝是得位不正的典型。既不是逆取,也不是順襲,而是靠政變立國。政變首先要保證前朝官僚的利益,沒法打破舊有秩序推倒重來,迫使宋太祖不了了之,卻也種下了滅國的禍根。

    一個朝代要想雄傲於世,必須經歷血與火的殺伐,只有殺的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摧毀舊有統治階層,才能奠定不世基業。縱觀古今,漢唐明,乃至紅朝的建立無不是付出了成百上千萬人的性命,而靠政變上台的政權。核心是妥協,先天上的不足決定了其政權也相對弱勢,從曹魏,到兩晉宋齊梁陳,再到宋朝,直至民國,無一例外。

    在將近一百七十年後,汴梁權貴的子孫們為祖輩的短視付出了國破族滅的代價。

    對於蘇州市政府內的近萬人的來說,官員家庭財產申報制度引發的震動不吝於遷都。就這還是在沒有即得利益的前提下,只是習慣使然罷了,其實過往的王朝常常會有遷都的議舉。但成功的只有北魏孝文帝與明成祖,由此可見難度之大。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60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