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85頁

    這名老儒,頭髮花白,扎著個大辮子,一身清朝裝扮,王楓也不著惱,拱了拱手:“老先生,你要與我辯程朱理學,好,改天我有空了專門與你辯,但今日時間有限,我只說一點,程朱理學在歷史上或曾發揮過積極作用,現今的程朱理學,卻是被滿清閹割過的程朱理學!

    清初理學名臣熊賜履曾大肆鼓吹程朱理學曰:朱子之學。即程子之學,程朱之學,即孔孟之學。若程朱非,則孔孟亦非矣,程朱之學,孔孟之學也,程朱之道,孔孟之道也,學孔孟而不宗程朱。猶欲其出而不由其戶,欲其入而閉其門也。

    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程朱只是孔孟的分枝,以程朱之道代表孔孟之道,辟如以管窺豹,一葉障目。可偏偏此言深得滿清之心,乾隆於五年下詔:程朱之學得孔孟之心傳,循之則為君子,悖之則為小人,為國家者由之則治,失之則亂,實有裨於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要!

    滿清為何會如此推崇程朱理學?正因為存天理,滅人慾六字。滅去了人慾,才會心甘情願的給滿清做奴才!

    嘉道年間有理學大家沈垚指出:乾隆中葉後,士人習氣。考證於不必考之地,上下相蒙,學術衰而人才壞,這正是被滿清閹割的後果!滿清之學,迥與明殊,明儒之學。用以應世,清儒之學。用以保身,具體而言之,宋明儒者多耿介,清儒多權譎!  

    老先生你不必急於反駁,王某請你好好想一想,你的儒學,是清儒之學還是明儒之學,你自己是耿介居多,還是權譎居多,現在請你坐下罷。”

    說完,王楓又面向眾人道:“我們不否認程朱理學在歷史上起過的作用,但時至今,已嚴重阻礙時代的前進,中國要想強大,當務之急是解開思想上的枷鎖,務實求真,解放思想!

    王某今日展示漢服,正是期望喚醒國人心中對漢唐文明的記憶,漢唐兩朝,是我們中國最為開放,也最為美好的時代,杜甫有詩云: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時代啊,可惜再也不可能回來,但我們可以汲取漢唐文明開拓進取的精髓,重建一個漢唐盛世!

    只不過,當今世界,是個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漢唐再盛,也只屬於過去,而我們要想創造新的輝煌,就必須讓我們的傳統文明汲取新的養份,那就是民主、平等、法治與公正,唯有如此,才能徹底打破中國幾千年來人吃人的封建制度,建立起繁榮富強的新中國!

    我們中國民主同盟軍不怕流血,不怕犧牲,以摧毀舊世界,建立新中國為己任,我們也誠摯邀請天下有識之士與我們攜起手共創未來,現在,我宣布,大婚典禮正式開始!”  

    “嘩啦啦!”頓時掌聲如雷,縱然有些有儒生對王楓的反程朱理學立場很不以為然,卻又不得不承認漢唐無論從人的道德,還是國家強盛方面都遠超大清朝,在這種時候,只能跟著鼓掌!

    伴著悠揚的民族版《中國人》奏響,司儀大喝道:“行禮,一拜天地....”

    三千名身著漢服的戰士集體行禮,場面不可謂不壯觀,金能亨不由嘆道:“雖然我不明白什麼是孔孟之道,什麼是程朱理學,但我大概能猜出程朱理學代表著黑暗守舊,應該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教會對民眾思想上的禁錮。

    而王楓先生正試圖打破這種禁錮,進行文化上的變革,這與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如果他成功了,我敢肯定,將會對中國的發展進程產生深遠的影響,諸位可以回想一下,歐洲的興起正是始自於文藝復興。”

    蒙巴洛滿臉嚮往的划起了十字架:“我衷心祝願中國的文藝復興取得圓滿成功。”

    文咸當即冷哼一聲:“先生們,請不要忘記你們的膚色,當然,我可以理解你們對契約精神的守護,現在我給你們一個月的時間與王楓先生協商解約,如果愈期不歸,我們會向國會通報你們的叛國行為!”  

    九十八人人人面現怒色,可隨即,有些人就想起了遠在萬里之外的親人,面色變得黯淡起來,一時之間,再沒人說話,只是怔怔看著正在舉行的結婚儀式。

    結婚儀式並不複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由於沒有高堂可拜,新人們改為向四周的民眾鞠躬為禮,三拜之後,再度依次退入了市政府,又過了近半個小時,“我的上帝!”金能亨大呼一聲,與所有的洋人一樣,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

    驚訝的不僅僅是洋人,也包括幾乎所有的中國人!

    “這簡直是傷風敗俗啊,露胳膊露腿還露胸,腳也露在外面,女人哪能穿成這樣?”

    “你這個老學究是看什麼都不順眼,你已經跟不上時代了,其實我覺得挺美的,王司令的兩名洋夫人不是每天都穿成這樣?你不懂,洋人都是這麼穿的!”

    “這衣服真美,將來我成親了也好想穿啊!”

    “死鬼,你把我休了吧!為了美麗,為了再成一次親,我寧可重找個男人過日子!”

    每一名新娘都身著潔白的婚紗,被她們的丈夫牽著手走入場中,雖然面對著各色議論與諸多色迷迷的目光掃視,但她們是戰士,有著遠超常人的心理素質,根本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8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