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丁字卷 環環相扣
葉向高和方從哲等人都是耐著性子聽著。
馮紫英這番話又有些偏題,怎麼造,造什麼船,如何用這些船,這都是後話了,他們更希望聽到的是怎麼能讓朝廷不出錢的情況下就讓江南這些商賈主動願意來登萊和遼南設立船廠造船。
他們都是江南士紳代表,如果說朝廷既不出錢,那麼要讓這些商賈北上,那就只有像八十年前廣元帝遷都京師時一樣,強行讓江南富商必須進京,刀兵之下,自然都只能俯首聽命。
那一次也是讓江南士紳富商大傷元氣,也引發了江南士紳對朝廷的不滿,南北之間的對立加劇,如今再要來這麼一遭,強行讓這些江南士紳商賈出資到登萊和遼南設立船廠,幾乎就相當於捐輸了。
這捐輸數量未免太大,而且還要將人捆綁在那裡,那無疑是這些商賈,也包括整個江南士紳商賈的代言人,也就是他們難以接受的。
馮紫英也顯然意識到這一點,這幫傢伙顯然對開海之後可能面臨的海貿船隻和水師艦隊船隻這些具體情況不感興趣,他們感興趣的只是如何解決之前所提到的問題。
「設船廠,下官以為可以招募江南對造船行業熟悉的商賈,在登萊和遼南合適區域劃地免費給予這些商賈,另外可以讓這些商賈招募一些熟悉建造的人員,若是在籍人員,可以除籍,包括清江和龍江船廠在籍工匠亦可依此辦理,……」
這個提議立即在殿堂內引起了一片譁然,不僅僅是工部,包括內閣和其他一些六部重臣們,顯然都難以接受這樣一個建議。
在籍工匠技師相當於是工部「私產」,雖說沒有權力限制其人身自由,但是其戶籍卻是永久固定,世代繼承,不能脫籍,這是自古以來便定下的規矩,現在卻要打破這一千年鐵規,無疑讓他們難以接受。
葉向高和方從哲都有些心動。
毫無疑問這一建議是對願意北上來設立船廠的江南商賈有利的,但是他們同樣還是朝廷重臣,要從維護朝廷利益出發,這個建議顯然還是傷害了朝廷的利益。
這個建議明顯太過出人意料,毫無意外的會遭到其他大臣們的堅決反對,尤其是工部和出身北地的大臣們的強烈指責,也只有馮紫英這個愣頭青才敢如此放言。
在他們看來,這個建議恐怕很難得到支持,貿然表態只會招來敵視和攻訐。
而且單單是這一點,肯定也無法就讓這些商賈們到遼南登萊投入巨資建船廠。
要建成一家能夠生產艦船的船廠可不是光靠一幫技師工匠就能行的,而且清江龍江船廠的技師工匠如崔景榮所說,這些人已經脫離了真正具備遠航的造船技術太久,恐怕很多都難以勝任了,真正要擔當起造船的大匠,還得要自己去招募和培養。
見殿中不少大臣要麼私語,要麼群情激憤,要麼就是冷笑不屑一顧,馮紫英也知道這會犯眾怒,但是如果這一點不提出來,眼睜睜的看著這兩家船廠這麼糜爛下去,甚至這些工匠技師也慢慢退化成不堪一用之流,那未免太可惜了,所以哪怕是得罪一些人,也要提出來。
見馮紫英收聲不語,一直未曾開腔的左都御史張懷昌厲聲道:「殿前失儀,依律當罰!」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安靜了下來,張懷昌這才道:「先前皇上和首輔大人已經說了,讓馮修撰先把方略說完,具體情形再議,何須一聽不如意之言,便這般鼓譟,一干為官多年的士人,卻連書院學生都不如,成何體統,簡直有辱斯文!」
馮紫英目光落在這位左都御史身上,這一位的身份也很特殊,論理他是南直松江人,但是他祖籍卻不是松江,而是遼東蓋縣,只不過其父自幼隨軍在松江衛所生活,後其以軍籍子弟考中進士,進入朝廷,所以理論上籍貫屬於南人,但是其骨子裡卻是北人,而且是文臣中極為少見的遼東人。
張懷昌是都察院第一號人物,主掌風憲,此人性格清峻,孤高不群,朝中眾臣都有些敬畏,便是葉向高和方從哲二人也都十分尊重他。
好在此人並不是那種吹毛求疵之輩,他治下的都察院基本上都秉承了這種風氣,除了對軍隊、武勛和龍禁尉這等素來是盯著的重點群體較為嚴厲外,對士人文臣也都頗為優遇,所以此人在南北士人中風評都相當好。
被張懷昌訓斥了一番,殿內立即清靜無語,馮紫英這才抬目望向葉向高,葉向高點點頭,馮紫英這才又繼續道:「下官也知道此議肯定是破天荒,但是我們一行到清江龍江船廠實地細查過,如果繼續此等情形,不出十年,這些工匠技師基本上就廢了,因為現在造船一行技術也在日新月異,他們根本不再具備能夠製造出民間所需要的船隻技能,與其讓其泯然眾人,為何不能讓他們去登萊遼南有所用?」
「再說了,工部諸公亦在此,我等都知道這等匠人苦於生計,對上邊安排的事項毫無興趣,能拖則拖,能賴則賴,與我們在寧波看到的民間船廠技工匠人想必宛如天壤之別,無他,沒有一個刺激獎勵機制,他們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差一個樣,如何能讓他們像民辦船廠那般殫精竭慮廢寢忘食?無利不起早,沒有利益,這等小民,誰願意吃苦吃虧?」
馮紫英專門點明,這是小民,和殿中的」君子們「不一樣,以免又要為了教化之道爭論一番。
雖然還是看得出很多人對此不贊同和不以為然,但是也有些人在思考這個問題,起碼有了左都御史的訓斥,再無人會在這個時候跳出來作妖。
「在登萊和遼南設立船廠,肯定要給商賈以鼓勵支持,否則何以吸引對方?工匠技師的扶持一方面,劃撥土地無償支持也是一方面,但這都還不夠,船廠是既要花費巨大錢銀投入,又不是一下子就能立竿見影見到效果的,要讓找這些江南商賈北上,還得要有一些舉措,……」
戲肉來了,所有人都豎起了耳朵。
「建船廠,商賈們自身肯定要投入巨大,但是可能自身錢銀不夠,那怎麼辦?有人想過讓朝廷出資,但是朝廷出資了之後怎們來防止這些商賈們把朝廷錢銀亂用貪墨和虧空掉?若是介入管理,那會不會主客不分,導致內訌不斷,最終相互推卸責任,結果事情反而不成?」
馮紫英自設自問,顯然是否定了朝廷出資的可能性,這也讓一些人鬆了一口氣,一些人略感失望,但更多的人興趣大增,想看看怎麼來解決這個死結。
這是擺在明面上的事情,要讓商賈們自己出錢來替朝廷幹活兒,肯定會找各種理由來說困難推託。
「下官的意見是可以鼓勵其從銀莊錢鋪借貸來進行建造,不僅僅是建船廠,包括其日後造船亦可用此法,……」
這個提法出來讓堂中不少人都連連搖頭。
這銀莊錢鋪的確在江南和京師都有了,很多都是和當鋪、金銀鋪連為一體,不是說不能借貸,但是借貸基本上都是以抵押的方式來進行,比如金銀首飾和骨董,比如裘皮衣衫,比如綾羅綢緞,甚至也可以以地契房契作質押來換錢,但那基本上算不上是借貸,而是質押,當然肯定有利息和手續費。
但這種抵當質押換錢,數量一般都不大一般都是幾兩到幾百兩之間居多,而上了千兩的基本上就很少見了,畢竟什麼玩意兒能上千兩銀子來抵押,真要有地契房契,也不需要到當鋪來,直接找朋友或者放貸的都能馬上借到錢。
至於這個時代真正的錢鋪銀莊,基本都是為商賈的通存通兌服務收取手續費而設,基本上沒有借貸這個業務。
可這建船廠和造船借貸,那就不一樣了,動輒可能就是成千上萬的銀子,哪個當鋪和銀莊錢鋪敢承攬這等一樁營生就能讓鋪子虧得垮掉的活兒?也沒有這個先例。
但是永隆帝、葉向高和方從哲以及鄭繼芝和李三才幾人卻已經是眼睛一亮,他們聽出了馮紫英話語中隱藏的意思。
之前在臨清貢磚事宜上,崔景榮在奏章中就提到了開禁貢磚,但是很多有技術和人手的商賈卻苦於沒有足夠的錢銀來開辦,而借貸印子錢的話那利息太高,風險太大,制約了貢磚營生產業的發展。
他在奏章中就提到了馮鏗建議可以由朝廷開設一家銀莊,或者和民間商賈合股合營,主要扶持這類與民生有益對朝廷有利的營生產業。
但是這份奏章後來永隆帝交付下來由內閣計議,雖然同意了貢磚開禁,但是這個建議就只是在內閣和戶部工部中傳看了一下,並未引起重視,更談不上辦理了。
而現在馮紫英的舊事重提,顯然就是真把這樁事情作為其中關鍵一環來抓了。
這個傢伙果然厲害,居然提前布子,一步一個呼應,讓你不知不覺跟隨其而動,葉向高和方從哲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幾分欣賞背後隱藏著的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