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頁
老劉一個對付倆有些捉襟見肘,再加上他老朱可就不一定了,論起猛將還得看他身邊的將領。
老劉是只有他自己能打,他不一樣,他和他身邊的將領全都很能打。
神仙認證過的,非常能打,個個都是戰神。
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各自為政,他和劉福通就聯合出兵逐個擊破,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抱團,他和劉福通就聯合起來打抱團的他們倆。
蒙古各部之間的恩怨和朝堂各派系之間的內鬥相比不逞多讓,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或許會因為一時之急合作,但是一旦沒有外界的威脅,倆人之間肯定還是要分出高低勝負來的。
不過這些都不重要,在絕對的武力面前,對面是齊心協力還是各自為政都改變不了結局。
蒙古朝廷撤回漠北,不管是察罕帖木兒還是孛羅帖木兒都發愁糧食不夠吃,糧草不夠就穩不住軍心,劫掠百姓穩不住民心,此局無解。
他們倆要麼主動跟著蒙古朝廷撤到漠北草原,要麼被打到漠北草原,甚至連遼東都去不了。
妥歡帖木兒帶著朝廷北逃之後,遼東的實際統治者就成了納哈出,就是那個之前被俘虜過的納哈出。
朝廷靠不住,納哈出之前在視頻里見到過普通蒙古百姓的慘狀,他自認是個有良知的蒙古人,做不到眼睜睜看著族人水深火熱生不如死。
剛被放回大都的時候他還試圖走勸誡皇帝的路子,如今過去那麼久他也看開了,皇帝靠不住,朝廷靠不住,能靠住的只有他自己。
皇帝離開大都逃亡漠北,納哈出沒有跟著一起走,而是帶著他的親信屯兵遼東開元金山,十幾萬大軍往那兒一杵,誰都不敢往那兒去,私底下甚至已經有人開始稱呼他為開元王。
納哈出私底下和應天府有什麼聯絡除了他和朱元璋本人誰也不知道,但是老朱可以確定,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敢去遼東,納哈出就能給他來一出南下獻俘。
蒙古人當家做主的時候不把漢人當人,也不把普通蒙古百姓當人,他不一樣,只要在他的管轄下都是他的子民,不管是漢人蒙古人色目人還是別的什麼人,全都一視同仁。
所以他的義子有漢人,也有蒙古人。
造孽的是頂層的貴族,吃苦受難的是底層的平民,沒道理有好處的時候一點兒享受不到受罪的時候讓他們頂前頭受罪。
納哈出肯跟著他干,看中的就是他的一視同仁。
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不去遼東也沒關係,納哈出可以主動出擊和中原這邊合作將他們往北邊趕。
他不是沒想過直接包餃子一網打盡全殺光,只是難度太大,他們只是趕人還好,真要趕盡殺絕,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哪個都不是吃素的。
劉福通麾下的兵馬不少,按理說他有那麼多兵不應該被老朱指揮的團團轉,架不住他的糧草大部分都是朱元璋提供的,吃人嘴短拿人手軟,他手底下的兵現在對老朱也是敬畏居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也不是他說不聽指揮就能不聽的。
早就知道會是這個結果,再矯情就沒意思了。
於是乎,在朱元璋的指揮下,三路大軍齊齊出動打了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一個措手不及。
他們倆在山西河北一帶對峙,沒有朝廷的掣肘,孛羅帖木兒圈起地來越發放肆,麾下的兵已經不能叫兵,都是披著兵皮的強盜,惹得山西河北的百姓怨聲載道,寧肯背井離鄉也不願意在老家待。
察罕帖木兒治下的情況比孛羅帖木兒好一些,但是也沒好哪兒去,他治軍嚴明,沒有放任士兵出去劫掠,可是士兵要吃飯,在糧草籌集不上來的情況下只能殺一撥屯糧的富戶來填飽士兵的肚子。
百姓一亂,殺人只會火上澆油。
老朱沒有趕盡殺絕,妥歡帖木兒跑的時候帶走了整個朝廷班子,只要人還在,到了漠北隨時可以再把朝廷搭建起來。
這時候的元廷和神仙那邊的被打出大都倉促北逃的元廷不一樣,簡而言之,還不夠亂。
把那倆賊頭子趕回他們的朝廷那兒,最好把那邊再鬧個底兒朝天。
劉福通對這個安排很不滿意,他覺得這次機會難得,勒緊褲腰帶也得把察罕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拖死在中原,等他們回到漠北,鬼知道到時候會變成什麼樣子。
萬一人家沒有內鬥,反而把四處漏風的朝廷扶持起來再次一統蒙古各部,到時候他們哭都沒地兒哭。
自古以來北方的遊牧民族統一起來都會給中原造成極大的危害,遠的不說,就只近的蒙古人,蒙古人南下的苦還沒吃夠嗎?
朱元璋倒是想把那倆人都留下,可是打地盤容易,千里追擊卻不容易。
他們有兵有馬,糧草誰來供應?
老劉這些年打仗的糧草都是他在後面供應,他不操心糧草當然覺得追擊簡單,等士兵追到漠北草原千里不見人煙,全都餓死在那邊怎麼辦?
把人拖死在中原,想的簡單,他拖拖試試,南方交糧納稅的百姓第一個不答應。
馮國用說的沒錯,農民起義農民起義,他老劉是富家大戶出身,懂個屁的農民起義。
倆人誰都說服不了誰,最後決定各退一步,想辦法弄死一個,另一個儘量,能弄死就弄死,弄不死就算。
對於先死的人選,老朱和老劉不約而同選了察罕帖木兒,比起縱容麾下士兵當強盜劫掠百姓的孛羅帖木兒,還是令行禁止的察罕帖木兒對他們更有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