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7頁
他自己又分身乏術,身邊也沒有足夠多的有能力的下人,那怎麼辦呢?
就請了族親趙成。
趙成只是當中一個鋪子的管事,除了不是奴籍,待遇和其他管事是一樣的。
他們簽訂了僱傭合同,規定了彼此要盡的權責。
在大家族裡,任用族親有一套很完備的規章制度,且有一套大家默認的規矩。
總體來說,任用族親比僱傭外面的良民風險要低,當然,風險和效益來說,還是簽了賣身契的奴婢更划算。
只不過下人之中,有遠見和能力的占比很少,他們總會覺得不夠用。
這就是為什麼,一些人總想把好好的人變為奴婢。
對於世家豪強來說,土地和奴婢是最不可觸碰的資產,最像穿越者的先輩王莽,他失敗的一大原因就是因為他碰了這兩樣。
趙含章也碰了,但她和王莽不同的是,她手段中正,只是限制他們再得到,而不是從他們已有的資產里剝出。
王莽是在和平的環境下變革,而她,是在戰亂中重新立序,說實在話,她雖艱難,卻也容易。
自黃巾起義到現在一百二十多年,中間雖然短暫的安穩過,但天下並不統一。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這個時代戰亂、天災和人禍不斷,卻也正因此,他們的大腦是打開的,思想是活躍的,名士放浪不羈,卻也開明包容。
民族之間的關係由尖銳的對立慢慢趨於包容,社會對女性的偏見也有所改善。
艱苦的環境下,平民百姓已經不會介意女子立女戶,當家做主。
因為在這個時代,只要能活著,不論是以什麼方式活著,那就是勝利。
士人階層也在思考,並不會一味的只強調自己的利益,多數人想的還是讓這個國家安定,統一,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而不是爭一家一戶的土地和奴婢。
因為戰亂,他們失去了曾經掌握的大部分資本,此時能夠活著回到北地,沒有人會抱怨朝廷收去了丟荒的土地和曾經被拋棄的奴婢,所有人都在默默地重新開始。
他們有自信,只要天下安定,朝廷公平的給他們施展抱負的機會,他們一定可以重新為家族爭光。
所以,趙含章的招賢考在朝廷安定之後依舊堅挺,擁護者居多。
因為戰亂,曾經的當權者多半已經死亡,如今留下的大部分是世家旁支,空有名聲而已。
趙含章顯然不是愛名之人,所以他們利誘不了她,論民間的威望,如今整個大晉無人能及趙含章;
論在士人中的威望,趙氏有趙程和趙銘,所以沒人能用名望使她妥協。
現在大晉最牛的世家是趙氏,剩下還能保持住宗族實力和名望的是王氏、盧氏和崔氏了。
如果真的還按照之前的取官制度,那朝廷必定要被這三家把持,他們這些已經沒落的世家及旁支更沒有出頭之日了。
所以招賢考挺好的,他們都擁護。
朝廷的很多政策看似不相關,但會去參加招賢考的自都明白幾大政策間的聯繫。
招賢考和現今的教育制度掛鉤,現今趙氏學堂遍地開花,其實他們更願意稱其為官學,因為現在學堂花銷直接走的縣衙,學生入學情況等也直接和縣令的政績掛鉤。
而教育制度又與現行的土地制度、賦稅等有關,可謂是關關相連。
第1248章 囤糧
趙氏的這些族人都是識字的。
趙長輿雖然摳門,在對族人的教育上卻從未鬆懈。
趙氏不僅有一部份族田是專門用作教育經費,每年他還會額外撥一筆款項給族學。
族中適齡的孩子都可以免費去族學裡讀五年書,讀書所花費的書籍和筆墨紙皆是族學出的。
對孤寡貧苦一類的學生,族學還要負擔其飲食,成績優異,讀書有天賦的,族裡還會重點培養。
比如趙實,他家境就一般,且是獨子,但因為在讀書和武藝上有天賦,為了支持他讀書和遊學,不僅他讀書和遊學的花費族裡負責,他的父母族裡也會幫忙照顧,讓他可以心無旁騖。
讀書越有天賦,越厲害的,族裡給的照顧會越多。
而沒有天賦的學生,七歲入學,讀五年書,十二年散學,也足夠他學會基礎的字、數和道理了。
十二歲,在這個時代已經算半個大人了,不讀書,也可以在家中幫忙,或者尋找別的出路了。
所以,趙氏族人各個識字,識數,不少人還有一門手藝呢。
這樣的人不論在何處都餓不著自己,只不過是日子寬泛與否、稱心與否的區別罷了。
和趙萬一樣覺得不稱心的族人不少,成伯一打聽才知道,有六個人正在猶豫要不要和趙萬一起回西平呢。
趙含章翻過他們的資料,發現他們都是有一門手藝傍身的人,裁縫、帳房、金銀首飾雕琢,甚至還有一個的長處是詩賦。
趙含章看了不解,「擅詩賦?那這是讀書人啊,怎麼不去招賢考?」
成伯躬身道:「去了,在西平的時候就去了,還考中了呢,但沒多久就干不下去了,他文章寫得好,但也只文章寫得好而已。」
趙含章明白了,看了一眼他的前東家,更好奇了,「七叔祖請他是為了?」
「為了和文人雅客們說上話,」成伯道:「七太爺聘他做客卿,平時就養在府里,偶爾替七太爺招呼客人,幫七太爺捉筆做些詩賦,還是很有錢途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