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3頁
話音未落,石頭和泥塊就從四面八方朝他丟來,圍觀的百姓破口大罵,「我兄長便是被你害死的,你死後必下十八層地獄,除族的好,到了地下你也無祖先蔭蔽……」
大家都跟著大罵起來。
第973章 嚇住
趙含章就站在一座酒樓上往下看,從這裡可以看到刑場。
這一次被行刑的有三十八人,全是匪首及其家人戶主。
其中荀父最忿怒,一路叫罵,一直被押著跪在刑場上都還在罵。
圍觀的百姓們雖恨荀修,但對著荀父的老臉,尤其是聽到他罵的話,還是沒能下手把手上的石頭砸下去。
荀父不恨荀修牽連他送命,只恨他牽連得他和一家人都除族了,他一直罵的也是這個,眼看著屠刀就要抬起,他終於罵完最後一句話,「汝非我子,若有來世,你為我圈中豬羊,我必殺你!」
荀修臉色慘白,他額頭和臉上被石頭砸出了印子,此時青白相間,很是難看。
只有淡泊的宗族觀念的傅庭涵很不能理解,「除族比全家被問罪砍頭還嚴重嗎?」
趙含章道:「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是這樣的,除族,就是沒有祖先,你可以想像一下,一個虔誠的教徒被開除,被他信仰的主拋棄,這相當於精神上流放了,中國人信仰祖宗,認為死後的世界和生前一樣重要,所以對此尤為看重。」
「這還只是其中的一面,還有,除族,他們的名字,事跡會從族譜中划去,這世上只有絕少部分人能在史書上留下一筆,對於士族來說,他們留下腳印的途徑還是在族譜上。」
她道:「所以族譜上一旦划去他們的名字和事跡,這個世界很可能不再有他們的痕跡留下,這對他們來說,相當於沒來過這個世界。」
士嘛,總有一些特別的理想,比如,在這個世界留下些什麼。
便是她也有這樣的想法,難得來這世界走一遭,總要在這個世界裡留下點什麼。
趙含章想,這一次殺雞儆猴,應該可以管用一段時間吧?
她不知道,這何止是管用啊。
荀修的下場讓天下的士紳豪族膽寒,造反,除了想獲得權勢外,最大的願望不就是光宗耀祖嗎?
本來嘛,造反要是失敗了,大不了一死,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想要獲得收益,總要冒險的嘛,他們懂的。
可荀氏的下場讓他們知道,一旦造反,失敗了不僅自己會死,家人會死,他們還會被除族,死了都不得安寧,別說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了,只怕十八年後他們還是孤魂野鬼,想要進畜生道都難。
這個風險就太大了,除非特別的變態,不然沒人願意冒這個風險。
就連江南的琅琊王都被趙含章的狠戾給嚇住了,雖然收到了王含的頭顱,但愣是一聲不敢吭,默默地收了人頭。
自然,徐州也默默地換了一個刺史。
琅琊王封地在徐州,所以他在徐州經營多年,要是換了別人去做刺史,一定施展不開,不死也會被琅琊王架空的。
但……去的人叫劉琨。
劉琨這個人吧,在趙含章看來毛病一大堆,但他在士族中是大拇指般的存在,而且他身上自有一股魅力,只要他想,他跟誰都能成為好朋友。
哦,對了,被趙含章要來做質子的段匹磾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早些年劉琨倚仗拓跋鮮卑,而王浚與段氏鮮卑合作,雙方時常交戰,所以段氏鮮卑和劉琨的關係很不好。
但歷史上,拓跋鮮卑出事以後,劉琨竟然能夠越過王浚和段氏鮮卑成為好朋友,和段匹磾等人結成了深厚的情誼。
不過可惜,最後段匹磾還是在王敦的挑撥中猜疑劉琨,然後把他殺死了。
雖然最後段匹磾殺了劉琨,但他內心深處還是很喜歡劉琨的,咳咳,趙含章舉這個例子就是為了告訴大家,劉琨在徐州很吃得開,很快就打開了局面。
徐州失去王含這個刺史不僅沒有混亂,反而更欣欣向榮起來,甚至有些士族已經有疏離琅琊王的意思,跟著劉琨偏向趙含章。
當然了,他們自覺不是偏向趙含章,而是偏向小皇帝,小皇帝才是正統,琅琊王……到底遠了一些,要是跟著他,豈不是又要和之前的八王之亂一樣了嗎?
看,琅琊王經營了十數年的局面,劉琨辦幾場宴席和音樂會就打破了。
趙含章羨慕的同時給劉琨下令,命他關注民生,準備一下在徐州開設學堂,收留流民,做好冬小麥的播種工作……
當然,這些都是目前所有政務上最微末的一些事,趙含章只是說一聲,下個命令而已,當下朝堂上比較惹人注目的是幾位皇帝的喪禮,以及他們的諡號,廟號等。
他們自己的皇帝,先帝的喪禮規格是沒有問題的,諡號和廟號等也不難,難的是劉淵和劉聰的。
朝中有一半的人認為劉淵和劉聰是亂臣賊子,隨便按個大將軍之類的號,再給個武開頭的諡號就已經夠給他們面子了;
但另一半人則認為不妥。
不管他們願不願意承認,匈奴漢國是真實存在過的,劉淵建國後也算有一番作為,即便立場相對,他們也不能否定劉淵,否定匈奴漢國,這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後人應得的一筆財富。
何況,匈奴一族還在呢,全盤否定匈奴漢國的存在顯然不利於民族團結和天下安定。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