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頁
朱元璋估計萬萬沒想到, 自己想要給孫子留個好的朝堂,把他拿捏不了的都殺了,
分明朱允炆也已經表露出了對藩王們的不滿,但是卻並沒有處理這些權威最重的藩王們。
最後的結果就是,朱允炆朝堂上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反而朱棣, 那也是歷史上出了名的上馬能戰下馬能治。
經常也有人拿朱棣和李世民做對比呢,因為都是二代,而且都開創了盛世。】
朱棣:「!!!」
前面的時候他還有些擔心呢, 畢竟反的是他的親侄子,還是老爺子欽定的繼承人。
但是這種擔心在聽到朱允炆急著削藩的操作時他就鬆了半口氣,現在是把整口氣都松下來了。
身為兒子他還是比較了解爹的, 朱元璋控制性這麼強最大的一個原因是他希望大明一直好下去。
至於是什麼形式上位的, 從他那麼欣賞李世民就能看出端倪——重要, 卻又不那麼重要。
只要他幹得好,那什麼事都可以商量的。
想到這裡, 朱棣的腰背都挺直了不少。
接下來天幕誇他的話肯定會更多,趕緊來吧!
朱棣挺胸抬頭。
他已經做好了如狂風暴雨般的誇讚的準備了!
……
雖然可能也會和父皇一樣,被說出一些缺點吧。
朱棣對自己的認知還是有的,他就算是有些能力, 可是也絕對比不上自己的父皇。
否則的話他還用得著像天幕說的那樣, 聽父皇的,眼睜睜看著皇位落到朱允炆那個毛都沒長齊的小東西身上嗎?
早就跟唐太宗李世民一樣, 起身篡位了,哪還用的著等削藩之後才反呢。
【靖難開始的時候, 朱棣尚且不占兵力上的優勢。
他的軍隊只有十萬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沒有能夠控制任何其他領土。
而這個時候,朱允炆手下除了有一支三倍於燕王軍隊的常備軍,擁有全國的經濟,
並且已經廢除了幾個藩國,連朝鮮國王李芳遠都公開表示支持朱允炆打朱棣。
——哦,朝鮮就是之前的高麗。
在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高麗大將李成桂廢高麗恭讓王,在松京壽昌宮即位,
李成桂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向明朝上表,稱高麗王昏聵,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明太祖朱元璋不予批准。
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和「和寧」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選了朝鮮二字。】
雖然大家也知道了朱允炆沒有能對抗的過朱棣,但是聽到高麗這個國家居然能跑過來干預中原的內政,實在是膽大包天。
本來還對朱棣看不順眼的朱元璋瞬間就順眼了。
「標兒,你這兒子有點拎不清啊,回頭還是要好好教教。」
朱標也是很無語,對這個兒子他也是養了沒多久。
「父皇,兒臣回去會好好教訓他的。」
無論是內部鬧到什麼程度,跟高麗也沒什麼關係,那邊居然敢膽大包天的插手。
朱允炆都沒有這個警覺,還當什麼皇帝?
「還有,那朝鮮既然如此拎不清,打了算了。」朱元璋原本還打算不攻打朝鮮呢,現在看來還是別了。
「陛下英明!」
【雖然朱允炆那邊這個時候還是占據了絕對優勢,但朱棣的領導能力、高素質的軍隊卻非朱允炆可比。
隨著戰爭時間的延長,朝廷指揮不當、兵力孱弱、內部鬆懈的缺點嚴重影響了戰局。
於是朱允炆這邊的軍隊一直節節敗退,後面許多將領投降了燕王。
建文四年五月二十日,朱棣率師抵達長江北岸的南京龍江驛,
朱允炆無力抵抗,只得下罪己詔,並派慶成郡主與朱棣談判,以割地為條件要求停戰議和,但沒有成功。
朱允炆這點還是很天真的,他覺得這件事情自己開了頭就能由自己來結束?】
朱元璋看了一眼朱棣,嘆了口氣。
換位思考,如果是他的話,這個時候也不會當真聽話放棄了。
都已經起義了,再被詔安之後,可能短時間內真的會有一點好的待遇,時間一長絕對會出事。
【這個時候朱允炆頒布勤王詔書,下令天下勤王:
「朕奉皇祖寶命,嗣奉上下神祇,燕人不道,擅動干戈,虐害萬姓,屢興大兵致討。
近者諸將失律,寇兵侵淮,意在渡江犯闕,已敕大將軍率師控遏,務在掃除,爾四方都司、布政司、按察使及諸府衛文武之臣,聞國有急,各思奮其忠勇,率慕義之士、壯勇之人,赴闕勤王,以平寇難,以成大功,以扶持宗社。
嗚呼!朕不德而致寇,固不足言,然我臣子其肯棄朕而不顧乎?
各盡乃心,以平其難,則封賞之典,論功而行,朕無所吝。
故茲詔諭,其體至懷!」】
【雖然朱允炆在詔書里痛斥朱棣這方大逆不道,荼毒生靈,
其危害直逼京畿,號令全國臣民迅速勤王,
也把將朱棣入犯的原因說成是「朕不德」,希望博取臣民們的同情與支持,共同起來勤王護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