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頁
閣臣們由原來的單純侍讀學士逐漸成為皇帝的輔佐,已經逐步脫離了一開始設立內閣的意圖。
戶部尚書夏原吉、吏部尚書蹇義於宣德三年十月特命停輟政務,仍原職祿,專備咨議。
朱瞻基詔諭蹇、夏與楊士奇、楊榮:「可輟所務,朝夕在朕左右,共寧邦家」。
蹇義、夏原吉與楊士奇等閣臣由是組成為皇帝左右最高的決策核心。】
聽到最後這個「皇帝左右最高的決策核心」,朱元璋擰起了眉。
他撤銷掉宰相一職,就是為了能讓權利集中在自己手上,不被大臣所左右。
結果現在這糟心兒子又給自己整出來了一個新的東西。
看起來好像不是一個宰相了,但是多了好幾個。
「懶死你算了!」朱元璋氣急敗壞的沖朱棣喊。
朱棣:「……」
他一臉無辜。
雖然內閣是他搞出來的,但是一開始他也沒給內閣這麼大權利啊。
這都是後人折騰出來的東西,而且還是你孫子搞出來的。
回頭你說他去啊!
當然,心裡是這麼嘀咕的,不代表朱棣敢這麼說出來。
又不是不想活了。
現在的帝位還不知道花落誰家呢,折騰什麼勁兒。
【而楊士奇、楊榮、楊溥、夏原吉、蹇義這五人,不光是朱瞻基時期內閣的重要組成人員,
還為「仁宣之治」的締造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這五人各有長處,互相補充,
「蹇義簡重善謀,楊榮明達有為,楊士奇博古守正,而原吉含弘善斷。
事涉人才,則多從義;事涉軍旅,則多從榮;事涉禮儀制度,則多從士奇;事涉民社,則多出原吉」。
楊溥是個特殊的人物,性格內向,但操守很好,為眾大臣嘆服。
簡單的說,就是一個粘合劑一樣的存在。
朱瞻基是文有蹇義,武有楊榮,禮有楊士奇,民生社稷有夏原吉,朝中關係有楊溥,也算得上是名臣雲集了。】
【朱瞻基對這幾位重臣十分信任,對於他們提出的建議總是虛心接納,君臣之間的關係很是融洽。
「當是時,帝勵精圖治,士奇等同心輔佐,海內號為治平。
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歲首,賜百官旬休。
車駕亦時幸西苑萬歲山,諸學士皆從。
賦詩賡和,從容問民間疾苦。」】
【當然了,朱瞻基前面的皇帝留給他的當然也不都是好東西。
朱瞻基繼位時,都察院就已經貪污成風了,他不得不制定改革措施,並為都察院規定了新的職能。
宣德三年八月,朱瞻基任命顧佐為都御史,並罷免了北京和南京都察院的43名不勝任的官員,他們的接替者都要經過嚴格考查。
從這個數字上其實也可以看出來,朱瞻基這次改革算得上是大刀闊斧了。
他對都察院的辦事程序和組織都加以規定,都察院的職責也被擴大。
其新增了兩個主要職能,便是重建兵員名冊和視察邊境各省。
永樂二十二年至宣德九年期間,專門規定了一些御史監察的任務,並在以後加以制度化。
它們包括視察軍屯、建設項目和京營的情況,以及監督南直隸的徵稅和通過大運河至北京的漕運。】
【都察院的監察工作滲透到明朝中央和地方各級行政以及外廷和內廷的所有領域,活動遍及民事、軍事、財政和司法幾個方面。
它在監督行政工作的運轉和向皇帝進行政策進諫方面發揮了極重要的作用。
永樂二十二年至宣德九年期間,御史們使240名以上的官員降職,並使其他一些官員任職、復職或得到提升。
他們還呈上247份彈劾奏摺,至少揭發659名官員和其他17人,同時還呈上251份其他內容的奏議,向皇帝提出忠告和勸諫。】
【經過宣德三年這次大規模的機構改革,明朝御史的情況大為改觀,在批評時更加直言無忌。
他們還提出直率的忠告,不過在觸及皇帝私人行為時,他們也會遲疑不決,因為擔心會帶來相應的處罰。
皇帝的家事嘛,一般就沒有人敢管了,皇帝講道理還好說,不講道理就麻煩了。
畢竟不是每個皇帝都跟李世民似的,被指著鼻子罵不高興了都不做什麼,還要賞賜大臣的。
而且朱瞻基還真是有些毛病的皇帝,所以這些御史在這上面也是比較謹慎的。
畢竟朱瞻基雖然對他們表示尊敬,但他對玩忽職守和濫用職權的御史也是嚴厲的。
這些御史被降職、關押或流放,不過因為是言官,所以對他們不處死刑,可是因為皇帝那點私事就被這麼處置了也挺不划算的。】
【除了中央之外,在地方行政中,朱瞻基在位時期最重要的制度發展是地方治理開始向正式的體制過渡。
朱元璋廢行中書省,藩王分駐要地,各省設三司使,不相統屬,以削地方的權利。
到了朱棣的時候則是派遣御史巡行天下,從此之後漸成定製,但只管監察這塊,對政事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