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頁
宣德三年,黎氏仍稱陳氏無後,奏請封立。
次年,又遣使來明貢納金銀器,請攝國政。
宣德五年,朱瞻基遣禮部右侍郎章敞持敕印,往封黎利權署安南國事。
黎利建年號順天,建東都交州,西都清華府,全國分為十三道,各設布政司統治。
這個時候,朱瞻基終於結束了明朝對安南的長期戰事,安南重新立國,向明朝進貢。】
【在面對日本這個問題上,朱瞻基的態度也比較……
在我們後人看來是有點不夠強硬的。
他在位期間,是設法改善與日本關係的。
在朱棣在位的時候,由於日本將軍足利義持的敵意,明、日兩方的關係是處於冰點。
宣德元年、二年,朱瞻基單方面取消了關於納貢使團在永樂二年的協定,以改善關係。
他增加了准許來華貿易的船隻和人員。
但足利義持繼續阻礙任何協定的達成。】
陳曦說著嘆了口氣:【這就不懂事了哈,人家都不想跟你建交了,你還熱臉貼人家冷屁股。
更何況,日本又不是什麼資源大國,跟他們建交,在這個時候是對日本有好處,
但是對大明卻沒什麼明顯的益處的。
當然了,我也承認我這個話肯定是有偏見在的哈。
我們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很少對這個國家沒有什麼意見的。】
【不過朱瞻基的誠意雖然沒有打動足利義持,但是打動了他的繼承者足利義教,
足利義教對恢復關係表現了很大的興趣,宣德七年二月,朱瞻基派宦官柴山攜帶一份給足利義教的詔書去琉球,建議恢復關係和增加批准的貿易量。
詔書是通過琉球王的斡旋而轉到日本的,足利義教對所提的內容感到欣慰,
在九月派了一名具有中國血統的僧人龍室道淵帶領一個使團於宣德八年六月抵達北京,同時隨帶馬匹、甲冑、刀劍和其他土產等貢品。
七月,朱瞻基回派一個使團護送日本使團回國,明朝使團在日本受到熱烈的接待。】
【這些互相往來的活動恢復了中日之間的官方關係,其間關係雖然偶爾發生破裂,但是一直維持到了嘉靖二十八年,也就是一百年以後。
原因是雙方各為自己的利益打算。
日本的將軍及其繼承者願意合作,是因為日本人熱衷於在新的和更有利的制度下進行貿易,並且獲得了厚利。
明廷希望在鎮壓倭寇方面取得日本將軍的幫助。
明廷認為,他們未能達到目的是因為對方對他們慷慨大方的反應採取了半心半意的態度,但實際上將軍對海盜的控制程度是很小的。】
【簡單說就是,跟日本的交往其實沒給大明帶來什麼實質上的好處,
甚至讓他們幫忙管管橫行的倭寇那邊的給不到實處的,更不用說其他的了。
好處還都是日本人在那邊得了,大明就跟個冤大頭似的。
這種倒也不是不行,但是你對人家好,總要人家承情才是。
日本嘛……】
她的話沒說完,不過眾人想想之前陳曦說過的內容,也都知道她未說完的話是個什麼意思。
這就是個白眼狼養不熟的國家,根本沒有必要對他們好。
尤其是大唐及其之後的朝代,本來對日本好像還有些扶持的心思的,畢竟這個國家態度還不錯。
但是他們仔細回想一下,這個國家確實怪誕。
求學的時候確實是態度十分之好,等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之後,就瞬間變了嘴臉。
可以說是十分無恥了。
現在回想一下他們曾經對日本的幫扶,再看看後面日本做的事情。
這個國家不能處。
要不滅了得了,還省得後人煩心。
【除了在日本的策略上他跟朱棣對著來之外,在整體策略上也是繼續著朱高熾的收縮政策。
不過在朱棣時期便定期前來納貢的南亞和東南亞諸國還保持例行的接觸,它們包括:占城、爪窪、暹羅、蘇門答剌;
來朝一次的有浡泥、榜葛剌、南渤利、柯枝、錫蘭、古里、阿丹和阿拉伯等國。
在維持這些關係的同時,皇帝還繼續執行不准中國人出海到國外定居或經商的更早時期的禁令。
其目的是加強沿海的治安,使之不受海盜的騷擾,以及保持一切對外貿易的官方壟斷。
這些不現實的禁令失敗了,因為在執行時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難。】
【格局到底還是小了。】嬴稷微微搖頭,【這大唐之後的皇帝,多少還是越來越小家子氣了起來。】
陳曦點頭:【大唐時期的恢弘氣象,確實是再難複製了。】
想到這裡,所有的皇帝們和老祖宗們又開始在心中暗暗咒罵李隆基。
若不是他,這大唐的輝煌還能再延續許久!
【朱瞻基不光是在對外的問題上延續了朱高熾的政策,在對其他民族上的問題,也是一樣。
總的來說,就是比較寬容,如果不是什麼大事,就懶得管了。
就比如說在對麓川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