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頁
朱祁鈺針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採取了積極措施,鞏固大明江山。
政治上他廣開言路,招賢納士,清除閹黨勢力,穩定局面,重用于謙等賢臣,吏治為之一新。
不過朱祁鈺也不是沒有任用宦官,他也用了太監成敬,
但是和王振不同,成敬是永樂二十二年進士,選翰林庶吉士,後派為山西晉王府奉祠,後因案充軍改腐刑而為黃門。
為人謙遜,雖然受到皇帝重用,但並不攬權。】
【不是說重用宦官不好嗎?】朱世珍忍不住抬槓,【怎麼這個就好了?】
【這不是有對比嘛。】陳曦聳了聳肩,【跟王振比起來,成敬是真的很不錯了。
更何況,無論是什麼樣的人群里,都會有好人,也都會有壞人。
只是皇帝們對宦官的態度太極端了,要麼就是一點不信任,要麼就是太過信任。
這兩種都不好,其實是需要在其中把握一個平衡的。】
皇帝們此時都若有所思。
不得不說陳曦所言非常有道理,但是這個度是很難把握的。
把握的好了,那宦官自然就是高力士,是鄭和,把握的不好了,那便是王振,是趙高。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一些開國皇帝們才會為了子孫後代好,直接絕了宦官干政的路。
結果呢,他們的後人親手把他們定下的規矩給推翻了。
也真的是讓人生氣了。
以前他們還不覺得有什麼,現在聽到天幕說之後的皇帝是如何在宦官手上栽了大跟頭,就讓他們不得不開始思考了。
如果宦官真的不能用的話,那還有什麼人能用呢?
莫非真要開始用后妃嗎?
【因為瓦剌的進攻,朱祁鈺深深感到不能再像自己的父輩一樣對瓦剌採取姑息的政策了,一定要抵抗到底。
所以他在于謙等人的協助下,籌集糧草,厲兵秣馬,重新組織新的戍軍。
于謙先從所剩的部隊選拔10萬名戰士,並把他們組成五個團營;
景泰三年,戍軍的兵力增加了5萬人,並被改組成10個團營。
在徵募戍軍的過程中,于謙還徹底改組了京師衛戍部隊的指揮機構。
在于謙計劃的安排下,每個團營由一個戰地將領統率,整個戍軍由一名從將領中選出的戰地統帥控制。
對戍軍的監督在這之前只由宦官負責,這時擴大到京師的官僚集團。
朱祁鈺建立了統一指揮制度,並且加強了京師武將監督戍軍的作用。】
【景泰二年,朱祁鈺還派遣督察院文臣督管宣府、大同、薊州三地軍屯復墾。
景泰三年,于謙提出「核丁法」,每年兩次由兵部和督察院聯合核查團營人數,防止官兵吃空額。
景泰七年,命兵部武庫司設立「准樣圖」,明朝武器製造和發放有了標準管理,同時清理了一批違法軍官。】
【而且這個時候,雖然已經打贏了北京保衛戰,
朱祁鎮這個坑貨也被送回來了,按照結果來說,算得上是明朝的大勝利了。
但是于謙、聶忠認為太上皇雖回來了,但國恥未洗雪,
此時正值也先和脫脫不花兩部人馬結怨已深,請求趁機派大軍,自己前往征討他,以報復從前的仇恨,清除邊患,不過朱祁鈺不准。
又有楊俊曾提議發兵征討瓦剌,于謙不准。
之後瓦剌出現內訌,也先被殺,對明朝已經構不成威脅,直到蒙古入套,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
【在經濟方面,朱祁鈺採取的政策就和在軍事上不同了。
他採取的是相對舒緩的政策,對受災嚴重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區,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減免稅負,並且賑濟災民,安撫流民。
對內,則是厲行節儉,減免宮廷開支,停止各類採辦,又下詔天下巡撫署理各省農桑事務,傾力發展經濟。
且在這個時候,黃河水患泛濫。
實際上在整個明朝,甚至是整個歷史上,黃河水患都是一個重大的難題。
據統計,明代277年間發生水災總數達到1875次,年均6.77次。
在正統十三年的時候,黃河就已經在大名和滎陽分別決口。
面對來勢洶洶的水災,明政府的應對經驗也已經是相當豐富的了,在大名決口時便及時遣使賑災;
在滎陽決口時,立刻命令工部右侍郎王永和前往賑災、治理黃河。
但治理的效果似乎並不理想,僅過了三年多時間,景泰三年春二月,黃河再次決堤沙灣。】
【如何處理黃河的問題,是朱祁鈺上位之後的一個大問題。
這個時候正統十四年因主張朝廷撤出北京而失寵和此後擔任次要職務的徐有貞在景泰四年提出了一份治水的詳細計劃,他被任命為僉都御史,被派去進行修復工作。】
或許是因為治理黃河的問題各朝各代都需要,所以陳曦說的詳細了許多:
【徐有貞乘小船四處考察,以確定主要的出事地點,然後制訂一項複雜的施工計劃,讓許多獨立的勞動隊在不同地點和不同的時間施工,結果他雇了5.8萬名勞工勞動500天以上,他的計劃不僅僅是修復破損的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