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頁
只不過姚崇太能幹了,作為一個救時之相,他只用了三年多的時間,便將大唐帝國給從混亂之中拯救了出來。
但是前面我也說了,李隆基對待宰相的態度,其實跟漢武帝劉徹有點像。
說的不好聽點,那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李隆基和劉徹對這樣的評價倒是都沒有什麼意見,畢竟對於皇帝來說,這種評價其實並不算是惡評。
爛好人的皇帝,反而才在這個位置上待不長久。
【姚崇雖然能幹,但是他也有著自己的缺點,比如他喜歡打擊政敵、招權納賄、搞小集團。
而李隆基前期的用人風格便是專任而不久任,也就是說他用一個人會把所有的權利都放過去,
但是因時而動,在他察覺到這個人不適合現在的國家之後,便會立馬毫不留情的拋棄。
所以在國家穩定之後,李隆基便決定換一個新的宰相了。
當然,李隆基和劉徹相比溫情的一面此時顯露出來,他並沒有直接找茬撤掉姚崇,而是借大赦長安囚犯,卻不赦免姚崇小弟的事件來敲打了一下姚崇。
姚崇也很聰明,在此事之後便遞上了辭呈,辭去了宰相職位。】
【在姚崇罷相之後,李隆基選中了為人耿直、講原則的宋璟。
宋璟直言上諫、不數私恩、嚴於律己,能夠實行姚崇時期好的制度。
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
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
為防奸佞小人私下在皇帝耳邊進讒言,宋璟提出百官奏事,必定要有諫官、史官在旁的規定。
當時朝廷一改以往用人惟親的惡習,並減少了奸佞小人誣諂好人的情況,使開元初期的政局十分清明。
不過就算是這樣的宋璟也沒有幹了多久,他為相四年,也被李隆基給換了下去。】
【之所以提到姚崇、宋璟,主要還是說明一下武則天和李隆基的眼光。
這兩個人和貞觀年間的房玄齡和杜如晦一起,並稱唐朝的四大名相,素有「前稱房、杜,後稱姚、宋」之說。
由此可見,能夠將他們提拔起來的武則天,和能夠因時制宜任用他們的李隆基,
那都是有眼光的皇帝。】
被提到的四個宰相都很詫異,不過很快也都淡定了下來。
他們自己有多優秀,自己還是了解的。
正因如此,房玄齡和杜如晦對視一眼之後,開始對姚崇、宋璟產生了興趣。
天幕說的還是太籠統了,他們多少能夠從天幕所說的事情上看出來這兩個後輩的一些東西。
確實也是有些本事的,也有著各自的缺點。
不過無論如何,能跟他們一起並稱,那確實是不錯了。
李世民也很是激動:「玄齡、如晦,看,天幕對你們二人的評價真的很高!」
二人衝著李世民行了個禮:「陛下過譽了,臣等有這樣的成就,被後人如此誇讚,還是靠陛下的功勞。」
李世民擺擺手:「還是你們二人自己有本事,若不是你們輔佐,朕也不會坐在這裡,也不會成為被後世敬仰的皇帝。」
雙方互相拍了拍馬屁,都是心滿意足的繼續抬頭。
雖然說現在這個皇帝日後會出現很多情況,但是起碼現在看來,這個皇帝還是挺靠譜的。
後面到底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才會被那般評價啊?
【開元前期李隆基的宰相換的跟走馬燈似的。
宋璟罷相後,張嘉貞接替了他的位置。
張嘉貞善於決斷,長於奏對。
沒過多久,文武雙全的張說又取代了張嘉貞。
在張說的輔佐下,開元盛世發展到了極點。
這個時候的李隆基其實已經對自己的政績十分滿意了,國富民強,是時候搞一搞皇帝們都想要搞的東西了。】
【不會是封禪吧?】嬴稷是時候給陳曦捧了一下。
【不錯,正是封禪。
開元十三年十月辛酉日,在張說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貴戚及四夷首領,從東都出發,至泰山封禪。
這個時候的李隆基,恐怕覺得自己治下的大唐帝國會一直如此繁榮昌盛下去。
不過張說這麼厲害,也沒有能維持住李隆基長久的寵愛。
在他之後,李隆基還是換了很多宰相,
這些宰相就不如前面這幾位了,也沒什麼好提的。
開元時期的最後一位賢相是張九齡,是的非常正常的,他也是武則天時期,通過科舉制度被選拔出來的人才。】
說到這裡,陳曦感慨了一下:【看看,李隆基換的這幾個宰相,包括前面我沒有刻意提到的張說,
其實都是武則天時期選拔出來的人才。
雖然當時武周一朝的人才夠用了,張悅、張九齡等也因為得罪了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被貶謫,
不過李隆基創造開元盛世的人才儲備,都來自於自己的奶奶。
不然怎麼說武則天的武周時期是「上承貞觀,下啟開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