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頁
兩軍相遇,阿史那伏念藉助順風攻擊唐軍,唐軍被擾亂,曹懷舜等棄軍逃走,唐軍大敗,死者不可勝數。
曹懷舜等收集散兵,並用金帛賄賂阿史那伏念,與之談和,殺牛為盟。
阿史那伏念便撤兵,曹懷舜等得以回朝。】
【後來,裴行儉使用反間計,使得阿史那伏念與阿史德溫傅相互猜忌,最終一同向裴行儉請罪,裴行儉許諾保阿史那伏念不死,於是突厥正式投降,裴行儉便帶阿史那伏念回京師。
然而,裴炎嫉妒裴行儉的功勞,唆使李治誅殺阿史那伏念。
李治聽信讒言,下令誅殺了阿史那伏念等西突厥降將54人。
裴行儉感嘆說,恐怕殺降之後就不會再有人歸附大唐了,於是稱病不朝。
這樣大規模地屠殺少數民族首領在唐朝歷史上是第一次,而且這種不講策略的處置方法無疑給突厥貴族加緊分裂活動提供了藉口。】
【裴行儉的話很快就應驗了。
李治殺害歸降的突厥可汗伏念後,次年突厥餘黨骨咄祿等人占領黑沙城造反,自立為可汗,建立後突厥政權,
同時將阿史德元珍等收入麾下,勢力日趨壯大,乃入侵山西并州與單于府北境,殺害了嵐州刺史王德茂,
又攻河北媯州,包圍單于都護府,殺其司馬張行師;
又攻河北蔚州,殺其刺史李思儉。
從此之後連年侵犯唐朝邊境,李治只好讓程務挺防守邊疆。】
【還有吐蕃,
咸亨元年四月,吐蕃入侵西域十八州,攻陷安西都護府。
李治下令放棄安西四鎮之地,同時派薛仁貴率兵十餘萬討伐吐蕃,戰於大非川,結果唐軍戰敗,於是吐蕃進一步吞併了唐朝的吐谷渾之地。
李治又派姜恪征討吐蕃,結果姜恪在途中病死,唐軍無功而返。】
【儀鳳三年,吐蕃與西突厥聯兵進攻安西,
李治聽信劉仁軌之言,派沒有將帥之才的李敬玄率領十八萬唐軍與吐蕃將領論欽陵戰於青海之上,結果大敗,副將劉審禮被吐蕃俘虜。
李治見到唐軍多次戰敗,便諮詢近臣,「朕未始擐甲履軍,往者滅高麗、百濟,比歲用師,中國騷然,朕至今悔之。今吐蕃內侵,盍為我謀?」
中書舍人劉禕之等具對,旦李治未能領悟,因而罷議。
儀鳳四年,吐蕃贊普駕崩,李治派使者弔唁。
次年,吐蕃的贊婆、素和貴率兵三萬進攻河源,進軍唐朝的良非川。
李敬玄與吐蕃戰於湟川,再度戰敗。
黑齒常之率三千精騎夜襲吐蕃軍營,吐蕃才引兵退去。】
【這裡除了要說李治眼光不遠之外,還要說一下這裡的大臣。
劉仁軌和李敬玄都是從太宗李世民時期便已經成為高官的大臣,各自都是有一定能力的。
不過兩人政見時常不同,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情。
誰對聽誰的,或者說,誰有本事能說服皇帝李治那就聽誰的。
但是李敬玄因為自己本身的出身,和自己三任妻子都是山東士族,在朝中勢力極大,引起了李治的不滿,
自己又不知道低調做事,經常和劉仁軌持有不同意見,從中阻撓,然後交惡。
而劉仁軌又是個私人仇怨大於國家利益的人,明知道李敬玄不是帶兵打仗的材料,還非要跟李治推薦,讓李敬玄鎮守河西。】
說到這裡,陳曦冷笑一聲:【看看這些尸位素餐的大臣吧,在這個時候,河西的百姓在他們眼中是什麼?
河西的領土在他們眼中是什麼?
國家的尊嚴在他們眼中又是什麼?
只不過是為了和同僚爭鬥一口氣的工具而已,是為了能夠讓自己出氣,隨時可以犧牲的東西而已!
劉仁軌在這個時候不知道推薦李敬玄這個不懂軍事的人前往動亂的邊疆會有什麼後果嗎?
他不在乎而已!
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夠把自己的政敵給陷入死地!】
【我是真的很納悶,為什麼這樣一個人,李治、武則天還都對他很是重用,
李治時期又是讓他以太子太傅之銜知政事,又是令劉仁軌與裴炎、薛元超輔佐太子等等。
真的不怕他把太子李顯也帶成一個因私忘公,只要能泄私恨國家怎麼樣他無所謂的人嗎?
武則天還將其與留守關中的西漢名臣蕭何並稱,蕭何要是知道可要氣活過來了。
他可沒因為個人的私人恩怨,而置家國天下於不顧。
更別提劉仁軌也還是那種覺得女子不應該參與政事,甚至還以西漢呂后亂政敗亡之事,以申明對武則天的諷諫之意。
就……呂后雖然對待自己的政敵殘忍,對西漢的貢獻是有目共睹,史書都沒有抹去的,就這武則天還在他去世之後輟朝三日,命在京官員依次到他家中弔祭,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賜其家實封三百戶呢。
在給他這些榮譽之前,怎麼不先問問當年因為他而死在吐蕃戰場上的亡魂們答不答應呢?】
【當然了,也不能說劉仁軌不是一個好官,在其他事情上,他也做的不錯,不然也不會達到這樣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