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頁
不是,說老四奢侈就算了,為什麼這個時候也能帶上他說一下?
【人員按平均每次25000人計算船上的官兵應該不會誤差太多,而平均的年俸祿根據當時的邊防軍的年俸祿估算一下差不多應該有12兩左右,
那麼遠航一年所需俸祿便是30萬兩,兩年就是60萬兩。
七次就是420萬兩。】
【這麼多人那就不能只發俸祿了,你還得吃得喝吧?
一個人一年按照2兩計算,那麼一次遠航兩年就是10萬兩,七次就是70萬兩。
那我們來算算,船隻的60萬兩加上俸祿的420萬兩加上吃喝的70萬兩,這算下來便是550萬兩。
當時明朝的國家財政收入一年也就是幾百萬兩到一千萬兩左右之間。
也就是說,這麼一個下西洋的活動,耗費了明朝至少半年的財政收入。
而鄭和下西洋以朝貢貿易為主,「政治掛帥」而忽視經濟實利,有「厚往薄來」之說,從而也使得遠航難以為繼。
以及朱棣為了表現大明的大國風範,命船隊攜帶銅錢出國收購,致使銅錢大量外流,造成國內「錢荒」,嚴重消耗了國庫儲備,引起錢幣的大規模貶值。
所以「支費浩繁,庫藏為虛」,被認為是下西洋終止的直接原因。】
【那麼鄭和下西洋就沒有任何的好處嗎?
那當然肯定也不是的。
我們從鄭和每一次下西洋發生了什麼看看就知道了。】
【說這個,要先從鄭和的身份說起。
鄭和,原本姓什麼現在是存疑的,有說他是姓馬,被朱棣賜姓為「鄭」,世稱「三保太監」。】
【太監?】嬴稷瞬間找到了重點,【所以這又是一個太監?】
【是的。】陳曦點點頭,【和高力士一樣,鄭和也是一個出了名的能文能武的太監。
鄭和年輕時便從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習戰。
後來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功勳,之後被賜姓。
在永樂元年,鄭和刊印的《佛說摩利支天經》中,姚廣孝為其撰寫題記,該題記反映出鄭和已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而鄭和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可以說是身兼兩教。
這也為後來航海的人選選中了鄭和打下了基礎。】
【而關於朱棣決定命人下西洋的原因有著這麼幾種說法,
第一種原因是和朱允炆有關的。
之前我說過了,朱允炆最後的結果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蓋棺定論。
在明代,顧起元曾引述他人之語,稱建文帝亡命海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含有尋找建文帝的用意,鄭曉、沈德符等也均有此懷疑。
此後有許多學者都採取了這種說法,甚至在清代官修《明史》之《鄭和傳》 與《胡濙傳》均收錄了這種說法。】
朱元璋怒視朱棣:「就不能給你侄子一點生路啊?」
朱棣:「……」
他冤枉啊!這個時候他還沒幹這個事呢好吧?
……
雖然但是,他也並不覺得自己真的遇到這事之後會心慈手軟就是了。
【第二種說法,便是宣揚威德說。
其一,認為下西洋是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踐行中國傳統政治理念,並認為所謂 「耀兵異域」的說法應該有所修正。
其二,認為這從根本上出於朱棣本人的好大喜功,即以天朝上國自居,而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
其三,認為下西洋並非出於「誇多鬥靡」的目的,而重在宣揚德化。】
【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下西洋這件事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選擇帶隊人選的時候,那也必然是慎之又慎的。
其中,鄭和具備軍事才能,並且得到朱棣的信任;
當時的鄭和也是正當壯年,身材魁偉,朱棣曾詢問袁忠徹以鄭和率軍出使是否合適,袁忠徹認為合適;
最後就是我剛說的,鄭和兼涉佛教和□□教的宗教背景,也被認為有利於其順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
所以最後鄭和便成為了下西洋的正使太監,帶領著幾萬人踏上了茫茫大海。】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時候是永樂三年,用時兩年多,於永樂五年回國。
期間海上遇到的艱險頗多,不過因為船隊龐大,人多勢眾,
再加上鄭和指揮有方,並沒有出現什麼大的問題。
也就是在去爪哇的時候,遇到了東西爪哇內戰,然後順手擺平了一波;
在航行的終點古里,鄭和賜其王國王誥命銀印,並起建碑亭,樹立石碑,碑文稱古里國「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
在碰到海盜陳祖義的時候,鄭和派人對陳祖義加以勸諭,陳祖義詐降,陰謀襲擊鄭和船隊,
鄭和識破了他,興兵剿滅賊黨五千多人,燒賊船十艘,俘獲賊船七艘,生擒海盜陳祖義等三賊首這些事罷了。】
原本還想要嘲笑一下這個朱棣不聽自己老爹的話,亂用太監的嬴稷:【……】
看來這三保太監,多少還是有點本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