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頁
不過這也只是明朝政府的自欺欺人罷了,被編戶齊民郡縣和軍戶衛所包圍的小塊牧區,實際上很難養活足夠的部族人口。
尤其是固原本身所處的河套地區,自唐末開始就遭遇了持續性的環境惡化問題,而當地經濟在更早之前就仰仗於來自中亞和草原的商隊貿易。
但明朝偏偏用眾多衛所與關卡,阻擋了大部分以正規渠道進入內地的外國商人,這無疑是對內地蒙古保留區的嚴重經濟打擊。】
【這樣下去的結果就是,慢慢恢復人口的蒙古歸化部族,根本就不可能靠在一畝三分地上放牧來維持生計。
他們也根本不可能像原本的漢人百姓一樣,依靠耕種養活自己。
所以他們經常同周圍的貧困郡縣進行小型走私活動,或者冒充入關的蒙古人來打秋風。
最後,甚至於吸納逃離郡縣的農民來為自己耕作、放牧。
更有人期望有機會突破邊境封鎖,同蒙古高原的遠親們建立聯繫。
固原的叛亂就是基於這樣的背景發生的。】
第233章 第二百三十三個老祖宗很驕傲
【固原叛亂最後雖然得以平定, 但是花費的時間卻長達半年之久,
明軍前後傷亡多達萬人,戰死數位中高級軍官, 前後動用近10萬人馬,才將4000蒙古牧民與1萬多流民消滅。
但恐怕無論是明朝這邊, 還是掀起叛亂的滿四恐怕都在思考,
同為朝廷需要倚重的番兵番將,同樣駐守在絲綢之路的一個關卡和兵家必爭之地上,
為什麼安祿山可以成功,起碼折騰了八年的安史之亂,滿四自己的起義卻被明軍直接剿滅了呢?】
【因為在明朝的時候, 絲綢之路這條國際貨運大動脈的價值已大不如前。
明朝會願意保留了當地部族,除去軍事需要之外,就是判定固原並非自己必須占據的重中之重。
這個時候世界的經濟大動脈已不可阻擋的移步海洋了, 但是明朝還是堅定的選擇了海禁政策。
世界並不會等待大明。
放眼同時代的世界局勢, 長期的戰亂與破壞, 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價值。
船舶技術的進步,促使更多商人將目光投向海洋。】
【儘管還是會有絡繹不絕的商賈, 嘗試從甘州和嘉峪關進入明朝的西北做買賣,影響力卻已經逐漸不若渡海而來的南洋同行。
這個歷史進程在當時就已經如此清晰,卻還是被明朝長期堅持的海禁政策給蒙上了一道紗。
至於曾經遠勝河西走廊的草原到代道的商路,則更因為明軍的陸地封鎖和蒙古高原本身的衰敗而顯得無足輕重。
那卻是安祿山往日坐擁財富與權勢的原因, 也是後來的滿四變得生活困苦的緣由。】
【無論個人的意願如何, 都不影響明朝時的西北商路已經越來越不重要的事實。
滿四不僅無法像過往的安祿山那樣坐擁世界財富,也無法像范陽節度使那樣招來眾多突厥、粟特、契丹、奚部的外族戰士。
他的部落和小塊牧場, 其實就是路上絲綢之路黃金時代的最後殘餘。
他的身後已經沒有了先輩時期依仗的廣袤後路,所以他所能激起的震動, 也就被歷史記錄者磨的波瀾不驚。
而對於明朝來說,類似的事情還發生過多次,其結果無外乎是整個河套乃至草原局部的環境荒漠化與人口散沙化。
不願前進而只能退縮的明軍,仍舊會遭到各類蒙古部族的襲擊。
他們的反擊也因為自己先前的短視而成為沒有根基的浮萍。】
眾人並不意外陳曦在這個時候再次提出了海上貿易的重要性,和明朝海禁的短視來。
畢竟這在前面已經提過差不多有八百次了。
他們也再一次感慨明朝皇帝的離譜來,從他們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上來看,明朝皇帝確實是有功於漢族人的。
但是從這後面的種種政策來說,明朝又是猛猛把歷史的車輪往回帶。
他們的很多政策即便是秦朝的皇帝看起來都是有點離譜不能接受的,反而明朝的皇帝卻覺得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實在是比之前的皇帝還要英明神武,屬實有病。
至於明朝的皇帝們就有點煩了。
畢竟這事是從他們明朝基本上自始至終都堅持下來的一個政策,從朱元璋開始就定下來了基調了。
就算是中間有那麼一段時間,朱棣派鄭和下西洋,他的目的也並非是打探國外的虛實和做生意,主要還是去弘揚國威了。
什麼叫做謙虛,什麼叫做勤儉持家,這小子是一點不知道。
也就是因為這邊的東西實在是好,外面的東西也實在是多,才勉強打了個平衡罷了。
所以他們每每聽陳曦說這個,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煩躁。
就是那種:我做錯事了,你說一遍就行了我知道了,不用這麼一次一次又一次的提吧?
那還都說不要往傷口上撒鹽呢,說這麼多次,這都不是撒鹽了。
這是鹽焗。
明朝的皇帝們還是封建時代中央集權最強的朝代之一,那基本上沒啥意外是說啥算啥的,哪能受得了這個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