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頁
反正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
【這皇帝也太涼薄了。】嬴稷無語道,【也是為他力挽狂瀾的人,怎麼……】
【自古以來皇家多涼薄,不過成這樣的確實也少見。】陳曦搖頭嘆氣,【雖然歷史的車輪一直在滾滾向前,但是很多事情並沒有跟著時代向前。
反而是向後退了。
就像明朝開始的時候就大開歷史倒車,搞出了很多讓古人的古人都無語的操作一樣,
中央集權在明朝是得到了空前加強的,雖然比不上清朝,可是皇帝的驕傲也不是一般的強。
如果是以前的皇帝,或許會感慨自己有這麼一個厲害的臣子,為自己分憂解難,十分開心。
而張居正當國十年,所攬之權,是朱翊鈞的大權,這是張居正效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朱翊鈞的失位。
在權力上的把控上,張居正和朱翊鈞並非是相輔相成的關係,而是對立面的,你強我弱。
張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朱翊鈞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
張居正還活著的時候還好,等他死了,朱翊鈞自然要進行一番反攻倒算的。
更何況這個時候他還有著完美的藉口——不是他想要忘恩負義,實在是很多人逼著他這麼做啊!】
【而在張居正身後一直到明亡的六十多年中,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地發展,一發不可收拾,再也沒有一個能人志士力挽狂瀾。
這表明了地主階級當權派再也不能醫治封建社會的痼疾,即便是有識者也不過步張居正的後塵,
夢想「循居正成規」,要求各衙門按照萬曆十年前的規章行事,他們沒有張居正的眼光、魄力和能力,根本就是東施效顰。
當初大罵張居正是禽獸,被廷杖致殘的鄒元標竟然拖著一條拐腿,為張居正的昭雪奔走呼號,試圖召回失去的新政,
然而無可奈何花落去,古老的帝國大廈終於還是被歷史的巨浪衝擊得分崩離析了。】
陳曦感慨的搖搖頭。
這是她要說的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一個讓人充滿遺憾的王朝。
它明明是能夠繼續輝煌下去的,結果因為統治者的貪婪、自私、狂妄自大,一步步的走到了現在的局面……
實在是讓人不能不扼腕痛惜啊。
而朱元璋已經多少有些麻木了。
他只是個粗人,但並不是傻子。
能一手建立大明王朝足以說明這個帝王的魄力和能力,他是能夠看出來,現在的大明王朝已經是大廈將傾了。
若是自己能在的話,可能……
【而隨著張居正的病逝,朱翊鈞從此開始親政。
而這位憋壞了的皇帝,親政之後很快便組織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
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
分別為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
李如松、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
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鞏固了漢家疆土。
後世有說明軍雖均獲勝,但軍費消耗甚鉅。
而三大徵實際軍費則由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三大徵結束後,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
【但是朱翊鈞的熱情其實並沒有持續了很久,萬曆十四年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湎於酒色之中,身體虛弱,每況愈下。
因此,在朱翊鈞執政中後期,幾乎很少上朝。
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傳遞。
「萬曆三大征」中邊疆大事的處理,都是通過諭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
在三大徵結束之後,朱翊鈞對於大臣們的奏章的批覆,就更不感興趣了。
同年,禮部主事盧洪春奏曰:朱翊鈞「日夜縱飲作樂」。
從同年起,為爭立皇太子,演成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
【所謂「國本之爭」,也就是到底要立誰為皇太子的問題,畢竟一直以來,「太子者,國之根本」。
當時有兩派分別擁護王恭妃所生的皇長子朱常洛與鄭貴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爭奪太子之位。
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冊立長子為太子的原則,大多擁戴皇長子朱常洛,
然而朱翊鈞不喜歡王恭妃所生的皇長子,卻加倍寵愛鄭皇貴妃,
並且有意立其子皇三子朱常洵為太子,卻受到大臣與慈聖皇太后極力反對。】
【這個時候的大臣們聽到了流言說朱翊鈞與鄭貴妃曾到大高玄殿禱神盟誓,相約立朱常洵為太子,並且將密誓御書封緘在玉匣內,由鄭貴妃保管。
朱翊鈞的這種承諾,違背了祖制和封建禮制,勢必引起重大的政治危機。
所以朝中大臣受到流言影響,紛紛建議儘早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以破除流言。
他們爭相提及皇儲問題,奏摺累計成百上千,無不是指責後宮干政,言辭之間矛頭指向鄭皇貴妃。】
第253章 第二百五十三個老祖宗很驕傲
【其實很奇怪, 在大部分時候很多女人都是被男人不當回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