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頁
來到中原之後,流傳廣泛,產生了很多信徒。
不過中原本土的教派,和佛教就比較水火不容了。
畢竟佛教並非是出自中原的教派,裡面很多東西其實是和中原本身的特質不同的。
所以發展到一定時期,就一定會產生衝突。
唐朝的時候國教乃是道教,本來就和佛教算是對著乾的,你看武則天執政時期就開始崇信佛教,等她失勢之後,李唐重新恢復了道教就知道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佛教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會導致寺院經濟擴張、僧尼個人財富增長、僧尼人數激增、逃稅等現象。
這往往造成國家政權、世俗地主與佛教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舉個例子,為什麼李炎要滅佛?
一個是因為作為李家人,李炎是個徹頭徹尾的道教徒,和佛教不說是勢不兩立吧,也絕對看佛教不順眼。
而且在李炎的聖旨中表述,佛教寺院的規模比皇宮還要大,
當時的「十分天下財,而佛有其七八」,
天下的財富十之七八在佛教手裡,你說這是一個清心寡慾的宗教,還是一個只為了斂財的宗教?】
【好傢夥,十之七八?】嬴稷震驚的咂舌,【可真會斂財啊,寡人負責財政的大臣,恐怕都沒這麼能斂。】
【是啊,所以不滅他滅誰?
而且佛教的教義本來就是和儒家相違背的,別看他們收納世間錢財,還不從事生產,不服兵役勞役,而且擁有大量的僕役和田產,
什麼特權做什麼,但是他們佛教主張眾生平等、「不拜君親」,且本身的義理也有缺陷,所以引得很多儒生對其進行彈劾勸諫。
就拿唐朝來說,唐憲宗李純時期便有「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曾經以《論佛骨表》極力勸諫,反對李純前往鳳翔迎佛骨。
不過李純此時比較糊塗,還沒有看到佛教的危害,所以不光沒有納諫,反而想要以極刑處死韓愈。
這也是為啥後面的大臣越來越不愛上諫了,李二陛下的這些後人們,可是沒有一個能做到虛懷若谷的納諫的。】
【而滅佛到底有什麼好處嘛,從李炎拿到的這些好東西就知道了,
不過李炎也沒有對佛教斬盡殺絕,只是以行政手段嚴加限制,仍給佛教留下了狹小的生存空間。
而且一些半割據的藩鎮並沒有認真推行,從而使佛教勢力在這些地區得以保存,成為以後佛教勢力再度滋長的基礎。
所以嚴格來說,這並非是滅佛運動,而是毀佛運動。
四次滅佛運動之後,佛教也終於開始低下了它高貴的頭顱,開始全面、主動與儒、道融合,
逐漸承認儒家的綱常倫理,開始向世俗王權低頭,並接納了道教中的相關思想。
之後儒釋道便開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整體來說,李炎統治的這段時間是唐朝中後期相對比較平穩的一段時期,也被後人稱之為會昌中興。
也就是說,如果李炎不作死,即便他上位的過程不怎麼光彩,也不影響他成為一代中興之主。
畢竟唐朝皇帝的皇位,來的基本上都比較刺激。】
李世民:「……」
嗯,知道了,反正就是他起的頭唄。
但問題是他從始至終都是一個好皇帝,這可是天幕自己蓋棺定論的。
除了有些問題上他有點問題之外,那可是一個沒有問題的皇帝啊!
後人自己都不覺得自己有點什麼問題嗎?幾斤幾兩掂量清楚了嗎就要效仿他。
不過這個李炎到底是怎麼回事?
難道又是被宦官牽著鼻子走了?
【這個作死呢,跟我前面提到的一點有關,那就是李炎作為李家子孫,更崇尚道教。
道教有什麼嘛,諸位恐怕比我更清楚。
是的,李炎喜歡服食丹藥。
作為道教特產,李炎對此是非常推崇的,長期服食,不敢懈怠。
如果說佛教損毀的是國家的利益,那麼道教折騰的就是皇帝本人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道教才是真正貫徹了眾生平等的。
李炎嗑藥磕出病之後,道士聲稱這是成仙前的「換骨」,到之後直至磕死,都沒有對此有過任何懷疑。】
李世民:「……」
就,怎麼說呢,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還好不是被宦官給害死的,否則他這個做先祖的就要清理門戶了!
【李炎去世後,也不是他的兒子繼位的。
是他的皇叔李忱,廟號宣宗。
聽這個廟號就知道,這位也是一個比較有為的皇帝了。
和漢宣帝劉詢一樣,李忱上位同樣是想要控制皇帝的人推舉的,只不過推舉劉詢的是權臣,想要控制李忱的是宦官馬元贄。
還是同樣巧合的,馬元贄也走眼了,李忱並不是什麼好控制的人,他登基後很快便展現出了雄心勃勃的執政意願。
在唐中後期的有為皇帝們基本上都是要抑制宦官勢力的,李忱當然也不例外,對宦官和宗室他都有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