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頁
很難說兩個誰更好,但是我個人是更欣賞朱棣這種把責任扛起來的,後世那句「天子守國門」聽起來真的比天子偏安南方一隅要好聽多了。】
朱高熾:「……」
本來面對父皇的責難就有壓力了,結果現在天幕這麼說,他就更有壓力了。
他不是被稱作好皇帝的嗎?怎麼……
【洪熙元年四月十六日,朱高熾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門為行在。
半個月後,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謁朱元璋的皇陵,並留在那裡負責。
儘管南京地區有地震的報告,但朱高熾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遷勢在必行。
天災算什麼?可能在朱高熾眼裡,北方的異族比天災還要可怕一點呢。
不過很可惜的是,可能是上天都看不得這一行為,
在實施這一行動前,朱高熾便暴死了。
而他的繼任者朱瞻基並未參與這一計劃。
怎麼說呢,該說這不愧是朱棣喜歡的好聖孫,在這方面朱瞻基與朱棣更親近,對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麼討厭。
北京依然是京師,南京又成了輔助性的都城。】
【因為朱高熾在位的時間太短了,他大部分的政治生涯是在永樂時期渡過的,
所以現在說他的政績,大部分也是他建國時期的所作所為。
其中賑災是其主要政績之一。
永樂七年朱高熾初次監國期間,明中都鳳陽地區爆發了嚴重的水災。
朱高熾命大理寺少卿虞謙為右副都御史,和給事中杜欽巡視淮安、鳳陽直至陳州一帶災害情況。
在經過巡視後,虞謙與杜欽建議「悉免其年被災田租,先有勘核未盡者,審實一體蠲免。
若以輸在官者,准作今年之數。軍民有迫於艱難典賣子女者,官為贖還。」
即免除揚州、淮安、鳳陽、陳州水災地區的田賦,並代百姓贖回因災害無活而所鬻子女。
在這上面朱高熾做的還可以。】
第211章 第二百一十一個老祖宗很驕傲
【在其他方面, 朱高熾也進行了許多改革。
比如在內閣上,這個由他父親開始創立的機構被他再次改革,賦予了更大的權威。
朱高熾通過改組內閣, 授予文官顯貴的品位,以資歷較老的翰林學士和幹練的官員充實行政官署。
在他新任命的官員中, 許多人在他在南京或北京監國時已經為他效勞。
因此,朱高熾即位後,便任命在永樂十二年被撤職的黃淮和在同一時期被監禁的楊溥為翰林學士兼大學士。
他原來的老師及關係較親密的大臣楊士奇成了首輔大學士和少傅;楊榮和金幼孜也留任大學士。
內閣閣員每個人被封為一品高官, 並有兼職。
他們就能直接過問在職大臣們的行政事務和施加政治影響。
這樣,內閣不再是像以前明朝皇帝之下的不能負責的諮詢機構,大學士親自參加了決策。
也就是說, 內閣的權利再一次擴大了。】
【可有可無的官員被解職,其他的官員在70歲就奉命退隱;
失職的官員降職,有突出才能的官員升任更重要的職務。
為了取得直率的評價和揭露貪污腐化, 朱高熾在十月十八日給予楊士奇、楊榮、金幼孜, 稍後還有夏原吉每人一顆銀印, 上刻「繩愆糾繆」的格言。
他命令他們用此印密奏關於貴族、甚至皇族胡作非為的案件。
監察御史被派往全國各地去調查官員的政績,並為官僚機構的任命尋求合適的人選。
朱高熾常常要求他的大臣們直言不諱, 不必擔心報復,雖然他有時在激動之下訓斥或懲處少數官員,但常常後悔並要求原諒。】
【而且雖然朱高熾想要還都南京,但是對北方邊防他也不是完全就放棄了。
他在位期間, 曾多次敕諭邊關將領加強巡邏, 也加強防禦體系的規格。
在他即位後,也開始對北部邊防的軍事將領進行調整。
朱高熾首先對五軍都督府與一部分都指揮使司的人選進行安排。
八月十七日, 朱高熾又「命武安侯鄭亨等四人俱充總兵官,亨鎮守大同;
保定侯孟瑛鎮交趾;襄城伯李隆鎮山海;武進伯朱榮鎮遼東。」
在這一次他設置的四個總兵官中, 涉及北邊的有三個,即大同、山海與遼東。朱高熾在位期間便安排了六個總兵官。
加上甘肅總兵官費瓛,明廷北部便總共有七個總兵官。
朱高熾對待北部七個軍鎮的總兵官與內地頗為不同,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便是,
明廷給其中一位總兵官發出命令之時,亦同時給其他幾位總兵官發出相同內容的命令,
此實際上顯示的是朱高熾對北邊軍鎮一體重視的特點。】
【朱高熾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這個也是當時宋朝偏安一隅,將北方的百姓和土地都拱手相讓,
尤其是在靖康之恥後,宋人甚至開始歧視北方的百姓,這真的讓人感到好笑又悲哀。
但是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