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頁
不考察臣子的能力,而是考察老天爺愛不愛他是吧?
這要是一個運氣好的廢物在上面,不得一飛沖天啊?
【因來宗道、楊景辰曾名列《三朝要典》,故在半年後毀《三朝要典》的時候被去職。
崇禎元年十一月,劉鴻訓因處置兵變令朱由檢不滿意而去職,老臣韓爌入為首輔。
李標、錢龍錫等仍在內閣。
韓爌、李標、錢龍錫均屬「東林黨」派系的人物,他們積極協助朱由檢定「欽定逆案」,恢復天啟朝被迫害的東林黨人的名譽。
因此他們主持的內閣號稱「東林內閣」,從而形成了「東林大盛」的局面。
另一方面,朱由檢亦留下禮部尚書溫體仁、禮部右侍郎周延儒、吏部尚書王永光、兵部侍郎申用懋等非東林黨的官員,以制衡東林黨的勢力,這四人被東林黨稱為「四凶」。】
陳曦頓了頓,【黨爭,也是大明亡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皇帝自以為在這其中平衡了朝臣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耗損了國力。】
本來還沾沾自喜的皇帝們聽到這個話臉都黑了。
什麼意思什麼意思什麼意思?
是指責他們玩制衡之術,讓朝臣們互相制衡是有錯誤的唄?
嘴硬的皇帝們當然不會承認這點,他們只覺得是朝臣們野心太大了,所以才需要他們這些當皇帝的想方設法制衡。
他們老老實實的話,皇帝們又怎麼會沒事鑽研這些呢?
玩這些心思的皇帝們那真的是理直氣壯,且並不覺得自己有錯。
至於天幕說黨爭引起了亡國的事情,那也是他們大臣的問題。
皇帝們能有什麼問題呢?
【除了黨爭之外,崇禎初年最大的難題是收復被後金占據的遼東。
朱由檢將這一重任交給了曾在天啟末年相繼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的原任遼東巡撫袁崇煥。
袁崇煥此前因私下議和與不救錦州而被彈劾,不得已辭職返鄉。
所以在登基之後沒多久,朱由檢就起用袁崇煥為都察院左都御史、管兵部添設右侍郎事。
第二年,又讓袁崇煥取代王之臣,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登、萊、天津等處軍務。
可以說是對其寄予厚望了。】
【袁崇煥也沒有在這上面多扭捏,
他當著群臣的面向朱由檢提出了「五年平遼」的目標,並請求朱由檢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權。
朱由檢大喜過望,表示:「五年滅奴,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賞,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懸之苦,卿子孫亦受其福。」】
陳曦頓了頓,【怎麼說呢?也就真的一個敢說,一個敢信吧。】
第259章 第二百五十九個老祖宗很驕傲
陳曦說的一個敢說一個敢信, 那是有雙重意義的。
一重是說袁崇煥敢說「五年平遼」,朱由檢就真的敢信;
另一重是說朱由檢說配合不聽信讒言,袁崇煥也真的敢信。
某種程度上來說, 這兩人還是挺相配的君臣來著。
【兩人都很自信爆棚,且互相吹捧。
袁崇煥又請求吏部和兵部的用人、戶部的轉餉、工部的製造都要配合自己,
也不可聽信讒言,朱由檢亦一一應允,
指示各部尚書配合袁崇煥, 允諾不聽信任何讒言,又賜給袁崇煥尚方寶劍,隨後袁崇煥前往關外前線。
袁崇煥到任後, 整頓防務,委任祖大壽守錦州、何可綱守寧遠、趙率教守山海關,對外聯絡明朝藩屬哈剌慎朵顏三十六家, 開市給賞, 加以安撫。】
【但是袁崇煥這個人, 說好聽了點有雄心壯志,實際上是志大才疏, 目光短淺之人。
甚至都不知道怎麼去揣摩領導的心思。
他在得到了朱由檢承諾之後,就真的覺得自己可以了。
我們來看看他被重用之後都幹了點啥。
首先在崇禎二年六月初五日,袁崇煥以先斬後奏的方式殺東江總兵毛文龍於雙島,接著上疏請罪。
要知道, 毛文龍可並不是什麼小兵, 一個東江總兵,一個邊防大將, 袁崇煥說殺就殺了,將皇帝放在哪裡?
你都不說是自己人了, 就算是你弄到了一個俘虜,要殺要剮也要問一下上面的意思吧?
在這點上就能看出來,袁崇煥實在是沒有什麼政治頭腦。
而且這點上也埋下了袁崇煥後面被殺的伏筆,像朱由檢這麼一個人,是沒辦法忍受自己的臣子如此無狀的。】
【緊接著,袁崇煥誇下海口,要在「五年平遼」的話也被打了臉。
崇禎二年十月下旬,後金大汗皇太極在西征蒙古途中決定掉頭攻打明朝,
兵分三路突破大安口等處長城關隘,山海關總兵趙率教戰死於遵化,袁崇煥率關寧軍從寧遠回防薊州鎮,亦堵截失敗,
後金軍於十一月二十日兵臨北京城下,是為己巳之變。
袁崇煥率軍救援北京,在廣渠門外與後金軍激戰,迫使後金軍退卻。
你別說是「平遼」了,甚至你都讓後金打到北京城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