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頁
不過……
他實在很好奇,這個後人到底做了什麼,能讓陳曦有這樣的評價。
【雖然兒子不行,但是朱瞻基本人其實很有朱棣的風采。
宣德三年八月,朱瞻基親自率軍巡視北邊。
九月到達右門驛,適逢兀良哈侵掠會州,朱瞻基親自率領精騎三千人前往。
出喜峰口,於寬河大破兀良哈部。
朱瞻基親自射其前鋒,射死三人,兩翼軍並發,大破兀良哈。
兀良哈望見黃龍旂,下馬請降,明軍斬殺其首領,之後朱瞻基班師。】
【這倒是當真有他祖父和高祖的風采啊。】嬴稷感慨道,【都是上馬能戰的。】
雖然嬴稷也開疆拓土了,但那純粹是白起的功勞,和他自己沒什麼關係。
這點自知之明,嬴稷還是有的。
【是這樣的,朱瞻基的廟號是宣宗,也是一個很好的廟號了。
從他剛登基就御駕親征就能看出來,朱瞻基其實是很像自己的祖父和高祖的。
他多次與臣下分析探討前代帝王為政的得失,以此為鏡鑒,反覆告誡朝臣及沿邊守將:
「天下雖安,不可忘武」,「毋謂已安,雖安不可忘危」,「今國家無事,邊塞無警,可以安逸。然居安慮危,乃保邦之道」。
只有常保戒虞之心,武備不弛,才不會招致禍患,國家與社會的安寧才能得到長久保障。】
【宣德三年二月,朱瞻基頒布了《御製帝訓》,裡面明確寫了:
善於統治天下者,安不忘危,治不忘亂,因為禍亂常常起於不測,不戒不虞,就無法應對危機從而維護好政權。
故而自古「聖人致嚴於武備,為之城郭,為之關防,嚴甲兵以守其國,規畫精密,訓練有方,強御以遏,兆民以寧」,
由此才能達到「天下久安」,這是「長治之道」。
如果沉迷於太平盛世,不修武備,一旦禍亂猝興,必將政權不保。】
【也就是說,朱瞻基的居安思危思想還是很充足的。
他主張要做到三點:一是儲將,即所謂「簡拔勇智,優加祿秩」,
也就是要選拔智勇兼備的優秀將領,給予豐厚的待遇;
二是養士,即所謂「休息保愛,以時訓練」,
也就是要愛護撫恤將士,定期按時進行訓練;
三是廣儲蓄,即所謂「重農節用」,
也就是要重視農業生產,節約開支,多多積蓄財貨物資。
三者具備,便足以「安內而攘外」。
朱瞻基一方面強調加強武備對保邦安國的至關重要性,但另一方面也反對無緣無故興兵,濫用武力。
他曾對漢武帝因好大喜功以致「海內虛耗」和唐太宗「恃其英武而勤遠略」造成喪師甚眾的行為,提出了批評。
在朱瞻基看來,「兵以禦侮」,「窮兵黷武,亦非帝王盛德事」。】
被提到的漢武帝劉徹:「?」
聽得好好地突然被踹一腳是怎麼個事?這種事也需要來帶一下你老祖宗是嗎?
唐太宗李世民:「???」
你爹還以朕為榜樣呢,你就擱這兒開始說朕的壞話了?
這人的格局也就那樣吧。
兩人紛紛對朱瞻基打出了差評。
倒是嬴政淡笑一聲,覺得有點意思。
雖然這個皇帝說的是那兩個皇帝的缺點,但是他為什麼不說別的皇帝呢?
說到底,其實還是這兩個皇帝厲害罷了。
所以後人才願意多提一提。
而他們是和自己相提並論,並且在自己之後的,那自己在後人之中的定位還是很明顯的。
這個發現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是每一次重新認識,還是讓嬴政感到心情愉悅。
【在治軍思想上,朱瞻基也基本是承襲了朱元璋和朱棣的想法。
他提出了「訓練有方,統馭有法」,主要包括勤習武藝、愛恤士卒、嚴明軍紀、公正賞罰等。
為督促勛臣子孫勤習武事,提高軍事素養,朱棣首先從精神上勉勵他們以「武事既精、忠孝兼備」的古代名將趙充國、郭子儀、岳飛等人為榜樣,謀求建功立業,流芳百世。
榜樣的力量其實是很偉大的,很多人在危難的時候都會想著自己的偶像,然後爆發出來巨大的力量。
不得不說這一點真的是很有遠見了。】
【其次朱瞻基從制度上採取措施,明確規定:各衛應襲軍職之武官子弟平日要赴教場操練,弓馬技藝務使精熟;
當襲職之時,必須遵照先朝定製「嚴加比試」,比試不合格者不得襲職。
已經襲職者亦須比試武藝,初試不中「且定限令回習熟」,如果再試不中,則予以治罪。
這一點其實是在改善治勛臣子弟疏於武技的問題,對於勛貴來說有些麻煩,但是對於國家來說是件好事。
除此之外,朱瞻基也很注意抓緊對軍隊的訓練。
他認為當今「國家無事,正須訓兵練將」,只有平時精練武藝,戰時才不致進退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