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
老老實實的寵幸自己的寵妃去了,沒給李世民搞事。】
李淵:「……」
雖然好像也是誇讚,但是聽起來總是怪怪的。
那他都沒辦法當皇帝了,寵幸幾個妃子不是很正常的嗎?
【這樣。】李昞欣慰的點點頭,【不錯,淵兒還是能分得清楚輕重的。】
李淵:「……」
真的,聽起來更怪怪的了。
【這恐怕也是李世民和李淵在經歷了玄武門之變後,父子關系也沒有真正變差的原因。
因為不管是李淵還是李世民,都給這父子情留下了餘地。】
【當然,李世民做的優秀的遠遠不止這些。
剛剛李世祖說了很多貞觀年間的武功,那我就再補充一下文治吧。
在李世民還是秦王時期,李淵為了平衡他和李建成的實力,曾經讓李世民自己開府。
當時的李世民在自己的秦王府便設立了一個文學館,他府中的謀士多是文學館所出。
登基之後,李世民便將這一模式延續下來,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
除了他原本秦王時期就跟著他的人之外,他亦不計前嫌,重用李建成的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初唐可謂是人才濟濟。
即便如此,李世民尤覺不夠!】
第102章 第一百零二個老祖宗很驕傲
【自從世家崛起之後, 這天下可以說是皇帝和世家共分。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更是如同流水一般的更換,可是天下世家卻不是如此。
所以才有了那句「流水的皇帝, 鐵打的世家」。
別看李唐這個時候已經得了天下,開疆拓土, 但是在世家眼中,也不過爾爾罷了。
隋朝的時候自然也一樣的。
所以不管是隋朝還是唐朝,都想要擺脫世家的控制。
畢竟沒有一個皇帝希望自己做事的時候, 還要被什麼人掣肘著。】
【所以在隋朝的時候創立的科舉制,李世民將其更加完善了些,吸納有才乾的庶族士人, 用科舉代替門第。
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
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言、立功, 以功臣代替世胄;
還接納封德彝之議, 命宗室出任官吏, 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
【在其他的制度上,唐朝也是依舊延續了隋朝的制度, 並沒有因為隋朝是在他們前面的朝代而避嫌。
如中央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特設政事堂,以利合議問政,並收三省互相牽制之效;
地方上也沿襲了隋代的郡縣兩級制, 分全國為十個監區(道)。
均田制、租庸調製等都是繼承並且發展了的。】
【除此之外, 李世民在歷史上最被人稱道的一點是從諫如流,
他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 即位後盡力求言,擴大諫官的權力, 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
其中最出名的諫官當然就是魏徵了,這位顯然也是個柿子撿軟的捏的主。
——魏徵此人,輾轉了好多人手下,也沒有傳到他進諫的本性,到了李世民手下的時候,就突然激烈了。
在李世民一朝,他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台的狀況。
那說話確實也挺難聽的,要不然以李世民的這種脾氣,不會暴跳如雷的跟長孫皇后說要殺了魏徵。
魏徵也是有恃無恐,所以說話越來越不客氣,這就是個循環了。】
魏徵:「……」
所以自己在李世民手下之後居然是這麼放肆的嗎?這種日子……
還有點期待來著。
他看了一眼前面的李建成。
太子固然不錯,天幕上對他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肯定,但是比起李世民來說,他還是差了許多。
一旦有了更好的選擇,那之前的就不是那麼的需要了。
魏徵承認,自己的心已經飛到李世民那邊去了。
尤其是現在天幕說了,李世民能夠容忍自己那犀利甚至是刻薄的勸諫……
魏徵就更加想要過去了!
李建成低聲道:「魏徵,看來你還是更適合李世民那邊啊……」
「殿下,臣……」
【不過魏徵也並不是說有了新君忘了舊人的,
在武德九年冬,李世民下詔追贈李建成、李元吉王爵及諡號,重新安葬二人。
一般來說,這個時候的李建成舊臣都要避嫌一下的,不然的話讓新君忌憚就不好了。
但是下葬當日,作為李建成東宮舊僚的魏徵、王珪並未躲避,反而上表請求陪送靈車到下葬地。
絲毫沒有避諱。
李世民不光沒有覺得這個要求很離譜,在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之後,還進一步命令原東宮和齊王府的舊僚屬都去送葬。
不得不說,李世民在做人這塊那是相當可以的,也難怪那些曾經的隱太子舊臣在成為李世民的臣子之後,都死心塌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