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頁
第三聲嘆息,被太子沉重得吐出來。太子拍拍二弟的肩膀:「你長大了。」
道理都懂,只是心裡這道坎,總是過不去。
事到如今,太子只能安慰自己,什麼都沒有發生。只是安國公疼惜孫女,只有兩個獨苗,溺愛一些難免。所以,提前回雲南,只是一片慈心,與什麼朝政啊、局勢啊,都沒有關係。
安國公離京這事兒,並未在京城引起太大波瀾。
秋闈、春闈、特科、太子大婚、公主出嫁,喜事、大事一件接著一件,看完這些熱鬧,又該過年了。
只是,朝堂上,皇帝一直掛念著一件事:吐蕃使者呢?
說好要來朝貢的吐蕃松日贊普,過完年都沒有消息。皇帝隔段時間就要問一問宣政院:可有吐蕃使者的消息。
問得宣政院長官,大過年的,頭髮一薅掉一把。
過完年,一直到開春,松日贊普的使臣終於歷經艱險到了京城。使臣衣衫襤褸,若不是他拿出信物文書,說他是乞丐都沒人反駁。
「陛下,吐蕃諸部混戰,百姓死傷無數,我部心向天/朝,願意稱臣納貢,還請陛下為我部族人報仇雪恨啊!」簡單梳洗後的使者一上殿,就撲在地上哇哇大哭。
皇帝手裡有兩份摺子,一份是用藏文寫的,彎彎曲曲,卻是松日贊普親筆,必須先呈上,以表尊重。另一份是譯字生翻譯好的漢字,寫得很簡單,松日贊普有意倒向中原的消息被另外兩個大部族知曉。如今他們以清除叛徒為由,聯盟圍剿松日贊普一部。許多小部族被裹挾著,一起討伐松日贊普。
如今送日贊普兵力不濟,只能勉強支撐,還請中原皇帝陛下念在他的忠心上,派兵助他一臂之力。
皇帝安撫了使臣幾句,請他下去休息。一會兒功夫,摺子已經在諸位內閣輔臣中傳看了一遍,皇帝謙遜問道:「先生們有何可教朕?」
皇帝是上過戰場的,又治國理政這麼多年,威勢赫赫,即便是李首輔,也不敢輕易出言。按照慣例,還是排位最末的楊四輔先發言。
「吐蕃,化外之地,如漢武唐宗之盛,也為納入掌中。」楊四輔先開了個頭,準備定下基調,眼神一轉,看皇帝神情不對,立刻轉折:「然我朝歷經兩代明君,勵精圖治,國庫豐盈,名將星列,戰馬如雲、兵士強健,若能將此廣袤土地收歸囊中,必成就不世功業。」
楊四輔話一出口,其餘輔臣就皺眉,到他們這個涵養水平,能皺一皺眉,已經是情緒外露。
打仗,好啊,你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要打。軍費從哪兒出?將領用誰?士兵從哪兒調?後勤怎麼解決?吐蕃可沒多少人了解它的情況,不說別的,貿然去打,連帶路的嚮導都不夠吧。
「楊先生所言甚是。」皇帝卻已經定下準繩,「吐蕃原本諸部混戰,局勢混亂,我朝不宜攪入一灘爛泥中。如今吐蕃局勢卻已漸漸明晰,三家大部族呈三足鼎立之態,若無我朝援手,松日贊普定不是其他兩家聯盟的對手。等他們滅了松日一部,實力大增,難道會安心在苦寒之地固守清貧?別忘了,父皇在位的時候,吐蕃還曾侵入四川。若非父皇堅決要打,寧願慘勝,也要震懾住敵人,令他們三十年不敢犯邊。」
輔臣們眉頭皺得跟緊了,大道理沒錯,可怎麼打?那地方普通人上去直接暈倒,戰力基本減半,又沒有良田和大量人口,千辛萬苦打一回還要虧本……
第81章 三路軍隊
「諸位先生, 議一議怎麼出兵吧。」皇帝理所當然的吩咐。
內閣輔臣們都不說話,擰眉沉思,一副「我在認真思考, 不要打擾」的專注模樣。
事實上,李首輔想的是,怎麼就要決定如何出兵了?他們甚至都沒商討值不值得出兵!跳過那些「自古以來」「國土長存」的英雄豪氣, 過濾「帝王功業」「文治武功」的上位者心思, 也不要想「青史留名」「八方來朝」的自尊自大, 最能打動人的依舊是利益。
想要大幹一場證明自己的想法,想要造個好玩意兒給時人歌頌的心思, 想要讓所有人都高看自己一眼的做法, 都是不可取的。
李首輔乃是隴西人, 當年太/祖打天下的時候, 有謀臣進言, 關外蠻荒、乾旱、貧瘠,不值得用大軍性命來堆。當時, 隴西被沙陀人李氏所占據, 既然是外族,把土地讓給他們,令他們做臣屬國, 年年朝貢也就是了。
聽到這種言論, 還沒當上閣臣的李首輔怒髮衝冠、舌戰群儒,噴得當時一干以「口舌」立世的謀事們掩面羞愧。因為那是他的家鄉,那是自古以來都屬於中原王朝的管轄範圍, 那不是某些人口中的雞肋。
但是, 在吐蕃的問題上, 李首輔的立場, 卻天然偏向當初他罵的那群人。
吐蕃什麼時候歸屬過中原王朝統領?攻打吐蕃能給朝廷帶來什麼好處?放任吐蕃內亂朝廷能損失什麼?
如果利益上沒有共同點,情感上又無法共鳴,為什麼要打這一仗?
李首輔想不通,其他人也想不通。
見內閣沒有人同意自己的觀點,皇帝有些不悅,但還是維持住臉面,直接點了李首輔問;「李先生以為如何?」
「臣不通兵事,還請兵部尚書、英國公、五軍營的將領前來商討才可。」李首輔的話在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對吧?
把更多人拉進來,不能讓己一個人扛雷。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