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是啊,怎麼了娘,不合適嗎?」王朔有些不安,她和清河郡主交往親密,會對家裡有什麼妨礙嗎?
「別緊張,沒事兒。」郡主看王朔汗毛都豎起來的樣子,知道嚇著她了,道:「你和清河郡主什麼時候這般要好了,我都沒聽你說起過。」
「是去年秋日外公家中辦賞菊宴時候認識的,清河郡主為人大氣舒朗,女兒覺得也是一個可深交的好友。」說實話王朔和清河郡主第一次見面不咸不淡,根本沒有多大的好感,但在日後的幾次宴會中相處多了,王朔就格外喜愛活力滿滿的郡主。身在此世,王朔自己都有些灰心,看著這樣活力十足的郡主,她也心生羨慕,忍不住接近。
「誠王府身份尷尬,不過也沒什麼,你們小姑娘交往憑本心就是。」郡主也沒在意。誠王也是當今陛下的同胞弟弟,只是國朝剛立,他就在封地魚肉百姓,甚至和倭寇勾結洗劫平民,就為了從先帝手中取得更大的兵權。事情敗露誠王自殺身亡,留下王妃帶著一個女兒和未出世的孩子過活。也多虧後來登基的是當今這位,陛下念著一母同胞的情分,給誠王的女兒封了郡主的爵位,雖然沒有食邑;給誠王遺腹子封了郡王,雖然沒有封地。
單憑有爵位,誠王一家在廣東沿海一地還是頗有影響力的。郡主自己是實權親王的女兒,清河郡主輩分和她是一輩的,但年紀和自己的女兒差不多,郡主對她小叔叔的女兒也願意盡點心意。
「是啊,我看清河郡主的處境的確不好,她還說有幾次宴會都是她厚顏登門,那些辦宴會的人家若不是礙著清河郡主有爵位,可不會請她,宗室過成這樣,果然沒有最倒霉,只有更倒霉。」王朔對這樣天之驕子落難的場景也是充滿同情,我朝剛立,宗室人員並不多,不會出現王朝中後期宗室人滿為患、生活困窘的狀態,清河郡主已經是王朔見過過得最慘的宗室了。
「你見過幾個宗室~」郡主笑指王朔,道:「好歹有爵、行動自由呢,你看中山王,他不更……」郡主話剛要出口,卻又止住了,道:「嗨,說這些做什麼,快看你宴請的名單呢!」
「娘,中山王怎麼了?你和我說說唄。」王朔對王室有著濃厚的興趣,十分好奇。
「說什麼說,這是忌諱,不說了。」郡主並不願意說這個話題。
「娘,您也是宗室,就當說說自己家裡人唄,我想知道嘛,我你還不放心啊?我嘴最緊了!」王朔抱著郡主撒嬌,渴望聽點秘聞。
☆、第十四章
「中山王乃是郡王之尊……」郡主斟酌著用詞,儘量客觀的闡述中山王的身份處境。
「中山王乃是康肅太子之子,康——安樂撫民,肅——武而不壯,康肅太子乃是太/祖原配嫡長子,早年跟著太/祖征戰四方,後期坐鎮後方,安撫民眾,實在是一位能文能武、智勇雙全的絕世之人。」郡主說起康肅太子,言語中自有濃濃尊崇之意。康肅太子已逝世多年,而今又是同父異母的弟弟上位,郡主與康肅太子嚴格說起來並不是一支,能有如此讚美,可見康肅太子深得人心。
「金陵城防一役,城中無大軍駐守,只得靠城池堅固、血肉之軀堅守,康肅太子親身披甲,帶領家人僕從與敵軍血戰,城頭來回奪了三回,小巷阡陌之中全是屍身,屍橫遍野,流血漂櫓,三月之後仍能從牆縫中洗出血色來,當真是……當真是……慘烈極了!」
「康肅太子身中數刀,左臂被箭矢射穿,身披三十餘創,無一在後背,最後長/槍枝撐,立於城樓之上,閉目而逝……若不是康肅太子拼死力保,金陵城中三十萬人恐無一人得生,太子殿下等到了援軍才在城頭上死去……舉城殉國……太慘烈了!」
郡主幾度哽咽,那段往事除了慘烈不知還能用什麼來形容,我朝失了一個文武雙全、親政愛民的繼承人,軍民同悲,就是太/祖也被打擊得如同老了十歲,那可是王朝的繼任者啊!未來國君!
王朔給郡主擦眼淚,郡主結果帕子捂了捂眼睛道:「殿下殉國,山河同悲,可身後事卻是個大難題。當時太子妃有孕,且御醫說了是男嗣。原本多少大儒上書請命殿下追封為帝,這是殿下該得的,可有男嗣,國家傳承怎麼辦?禮法如何維繫?所以,太/祖思前想後,選定了仁厚的當今繼位,並且把小殿下交給今上撫養,今上也投桃報李,小殿下在襁褓就封了中山王。太子妃娘娘看到兒子有了好去處,也怕自己礙著今上的眼……自盡殉情了。」
這段往事說起來,屋裡的空氣都鬱郁不安,王朔有些後悔讓郡主傷心感慨,卻也想弄清楚事情原委,問道:「中山王而今多大了?」
「十四,十四歲,距離金陵城防大戰已經十四年了。陛下而今遷都京城,金陵卻仍舊是陪都,金陵城仍舊有無數人供奉著殿下的長生牌位!」郡主對康肅太子推崇備至,稱呼一次比一次親近。
「那中山王如今還養在宮裡嗎?」王朔有些好奇,她對政治往往以陰謀論思考,比如為什麼當初沒有及時救援,為什麼康肅太子的子女都戰死了,成年女兒都沒有留下一個,若不是當初側妃聰慧忠烈,又如何能為康肅太子留下血脈?王朔被「探秘」「解密」「考證」洗腦過的腦子裡,全是陰謀。
「是啊,我也進宮見過中山王幾次,聽說陛下待中山王比諸位皇子還親近,待中山王及冠之後,陛下定會賜下親王爵位。如今皇子之中尚未有封爵之人,中山王也是年輕一輩中的第一人了。」郡主欣慰道,康肅太子壯烈殉國,他們這些金陵過戰亂卻能享受和平的對他分外感激,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照顧他的兒子,是很多人共同的心愿。也許就是為了這許多的「共同心愿」,陛下才如此厚待中山王。